[发明专利]一种牡丹古树树枝防护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14734.0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9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龙;张楷晟;何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盛世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10 | 分类号: | A01G17/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张串串 |
地址: | 7483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丹 树枝 防护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丹古树树枝防护支架。所述防护支架包括:防护箍套,所述防护箍套包括第一弧形卡箍、第二弧形卡箍与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卡箍和所述第二弧形卡箍的转轴,所述第一弧形卡箍和所述第二弧形卡箍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弧形卡箍或所述第二弧形卡箍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是可伸缩杆;以及抓地机构,所述抓地机构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尾端连接,所述抓地机构的尾端是尖锥端。所述防护支架能对牡丹古树树枝起到支撑或牵拉的作用,防止大风吹、积雪压对树枝造成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树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牡丹古树树枝防护支架。
背景技术
牡丹是我国的名花,属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其中紫斑牡丹种群因花瓣基部有一个明显的色斑而得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为牡丹的第二大品种群,是牡丹品种改良的优质种质资源。野生种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栽培品种主要集中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广大地区,栽培分布以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为主,因此又被称为甘肃牡丹或西北牡丹。漳县也是紫斑牡丹的原产地,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树和传统栽培名种,是研究牡丹特性的活文物,一旦死亡将无法再现,紫斑牡丹作为漳县地标物种,保护漳县紫斑牡丹古树意义重大。
其中,对易遭风折的紫斑牡丹古树树枝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防止大风吹、积雪压对树枝造成伤害。而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是关于树木树体加固的装置,如专利申请文件CN107258465A和CN206629615U,而缺乏对树枝进行加固的装置。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树枝进行加固的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牡丹古树树枝防护支架,以防止大风吹、积雪压对树枝造成伤害。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牡丹古树树枝防护支架。所述防护支架包括:
防护箍套,所述防护箍套包括第一弧形卡箍、第二弧形卡箍与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卡箍和所述第二弧形卡箍的转轴,所述第一弧形卡箍和所述第二弧形卡箍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弧形卡箍或所述第二弧形卡箍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是可伸缩杆;以及
抓地机构,所述抓地机构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尾端连接,所述抓地机构的尾端是尖锥端。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当需要对牡丹古树树枝进行防护时,先将所述第一弧形卡箍和所述第二弧形卡箍套在需要防护的树枝上,通过螺栓和螺母实现所述防护箍套和树枝的套装连接,而且可调节螺母以适应不同粗细的树枝。然后将所述抓地机构向地面方向拉动,所述第二支撑杆伸长,直到所述抓地机构的尖锥端插入地底且达到需要的深度,确保所述防护支架与地面可靠连接。最后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固定下来。当牡丹古树树枝遭遇积雪压枝时,所述防护支架能对树枝起到支撑作用,避免积雪压断枝条;当牡丹古树树枝遭遇大风时,根据风向的不同,所述防护支架可以起到对树枝的支撑作用或者牵拉作用。而且,所述防护支架并不是将树枝固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通过所述弹性连接件使得被拉树枝可在一定范围内摇动,既能在树枝受外力破坏时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又不影响树枝的自然状态。
所述防护箍套的位置一般设在树枝的重心上方,具体应根据树干、树龄、材质、结构(空穴)和摇动幅度等确定。所述支撑杆的粗细要依其所要支撑的重量并参考本地最大的风压和雪荷值来确定。所述防护支架的材质设计应考虑牡丹古树的景观需求,符合古树的整体造景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盛世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甘肃盛世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47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