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10426.0 | 申请日: | 2020-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0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祐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621;H01R13/631;H01R2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具备收容第一电力供给线(19)的第一单元(10)、收容第二电力供给线(29)的第二单元(20)、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结构(30),第一单元(10)具有第一连接端(13)、与第二单元相对的第一组合面(14)、沿第一组合面(14)的外周的第一引导部(15),第二单元具有与第一引导部(15)抵接的第二组合面(24)、沿第二组合面的外周且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包围第一引导部(15)的第二引导部(25),紧固连结结构具有单一的螺栓(33),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而倾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涉及将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中的用于驱动电气系统的三相交流电源连接于各驱动系统的连接器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106号公报)记载了能够与旋转电机的壳体连结地构成的连接器单元的结构。连接器单元具有直流电源用端子、三相交流电源用端子、及设置于马达壳体内而进行直流电与三相交流电的电力转换的电力转换部。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通过将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装配于马达壳体,从而连接器单元的三相交流电源用端子与马达侧端子接近,因此不需要从电力转换部延伸至旋转电机的三相交流电源用配线。由此,通过将使用了三相交流电源用配线的部位置换成直流电源用配线,能够实现配线的使用量的减少、成本的削减及轻量化。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使用多个安装螺钉将壳体与连接器单元紧固连结,因此,需要安装多个安装螺钉的作业,存在紧固连结作业变得烦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单纯地减少安装螺钉的个数的情况下,在由于紧固连结时的按压力而在连接部分产生的间隙处,可能会产生锈、由水分的浸入而引起的腐蚀。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连接器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结构1)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流,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单元10),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一电力供给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力供给线19);第二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单元20),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二电力供给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力供给线29);及紧固连结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连结结构30),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连接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端13),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力供给线;第一组合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组合面14),其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及第一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引导部15),其沿着所述第一组合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二单元具有:第二连接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端23),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力供给线;第二组合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组合面24),其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抵接;及第二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引导部25),其沿着所述第二组合面的外周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引导部,所述紧固连结结构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单一的螺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33),所述第一引导部及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着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倾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04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