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容量的评估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02169.6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8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辛潮;戴鹏程;万仁辉;黄启虎;张旭阳;王洁丽;张惠;柏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H04L43/0852;H04L43/089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庆龙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容量 评估 处理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网络容量的评估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深度分组检测DPI信令数据,并根据预设周期确定所述DPI信令数据的用户感知指标和容量性能指标;计算确定所述用户感知指标和所述容量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所述用户感知指标或根据所述相关系数对各小区的网络容量进行评估处理,确定容量受限小区。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确定用户感知指标和容量性能指标,并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能够降低计算复杂度,将网络负荷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快速准确地确定容量受限小区,方便对全量小区的整体评估与问题发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网络容量的评估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对于无线网络依赖和对网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网络优化带来新的挑战。提速降费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免流量数据业务的广泛使用,导致移动网络流量迅速攀升,呈现年增速超100%的爆炸式增长,运营商必须不断的扩容来保证网络的质量和用户的体验,如何准确评估容量负荷问题对于用户感知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准确有效的发现并解决高负荷问题已经成为网络优化中最重要的工作。
针对小区容量问题,运营商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网管性能数据和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网管性能数据,利用网管系统获取小区级的流量、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数据,分别设置容量预警门限,当部分性能指标达到预警门限时即判定为容量受限。现场测试,使用网络测试设备对高流量小区进行定点测试,获取网络质量相关指标,评估容量问题对用户网络使用的影响程度。
目前运营商对于LTE网络容量受限小区的定义大致为:4G日均流量15G、最大激活用户数40、最大RRC连接数200、峰值无线资源利用率50%,即为容量受限小区。各运营商与设备厂商对容量的评估方法基本一致,设定的门限数值会存在少量差别。流量、用户数、连接数以及无线资源利用率都是评估容量的重要参数,获取现网小区的这些参数与小区空口速率,在坐标系内撒点,做函数拟合,即可得到各参数与小区空口速率间的拟合函数多项式,对函数进行求导找到拐点,或设定最低速率标准,通过函数计算对应的利用率数值,作为容量预警门限。如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拟合函数,该拟合函数是全量小区的平均拟合结果,并不能代表每个小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当无线利用率为50%的时候,不同的小区速率可能差距极大,达数十倍之多。这是因为小区速率(或其他性能指标)不只与容量有关,也和小区自身的覆盖、干扰、带宽、天线等诸多因素有关,这类拟合算法得到的函数仅能代表一部分小区的性能变化趋势,而对于坐标点远离函数曲线的小区则无法表征。即并不存在一个能代表所有小区的拟合函数,也就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拐点,单纯用预警门限并不能准确的评估一个小区是否存在容量受限问题,以及容量问题对于该小区用户感知的影响程度。
因此,现有技术使用的定点测试的成本较高,测试地点和测试时间受限,且只能用于单点验证,无法用于全量小区的整体评估与问题发现。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方法存在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网络容量的评估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网络容量的评估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深度分组检测DPI信令数据,并根据预设周期确定所述DPI信令数据的用户感知指标和容量性能指标;
计算确定所述用户感知指标和所述容量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用户感知指标或根据所述相关系数对各小区的网络容量进行评估处理,确定容量受限小区。
可选地,所述用户感知指标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无线时延或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下行速率;
所述容量性能指标包括有效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数、上行物理资源模块PRB利用率、下行PRB利用率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控制信道单元CCE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21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NU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特种沥青的生产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