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LF和mmWave的服务连续性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91885.1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4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徐海博;夏鹏飞;纳坦·爱德华·坦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f mmwave 服务 连续性 方法 装置 | ||
要在基于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简称DC)或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的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可以包括指示所述数据包是否被配置为以第一载波的第一频率或第二载波的第二频率传输的指示,并且可由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指示以所述第一频率或所述第二频率传输。所述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包也可以首先以高于第二频率的第一频率传输,然后在以所述第一频率传输所述数据包失败时以所述第二频率重传。
相关申请案交叉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2月19日递交的发明名称为“跨LF和mmWave的服务连续性的方法和装置(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rvice Continuity Across LF and mmWave)”的第62/807,506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在先申请优先权,其全部内容以引入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在特定实施例中,涉及一种跨LF和mmWave的服务连续性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毫米波(millimeter wave,简称mmWave)已经被引入用于无线通信,因为在mmWave频带具有大的可用带宽,其可以用于提供高数据吞吐量。然而,mmWave通信有服务器路径损耗,并且通常在传输端和接收端都需要波束成形。通过使用高波束成形增益,可以补偿所述路径损耗。然而,基于波束的mmWave通信易受到UE的移动和阻挡的影响。例如,mmWave链路非常容易受障碍物的影响,导致阻挡用于通信的视距(line-of-sight,简称LOS)路径或非LOS路径。这种弱点降低了基于波束的mmWave通信的可靠性,因此降低了用户体验。期望提供一种机制,以便在提供可靠服务的同时利用mmWave的优点进行通信。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用于以第一载波的第一频率和第二载波的第二频率通信的通信设备根据数据包的指示来传输所述数据包,其中,所述指示表示所述数据包被配置为以所述第一频率或以所述第二频率传输,并且所述第一频率不同于所述第二频率。所述数据包的所述指示便于使用所述第一载波的所述第一频率和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频率来传输所述数据包。
所述方法有助于跨不同频率的通信,例如高频(high frequency,简称HF)(例如,高于6GHz的频率或在mmWave频带中)和低频(low frequency,简称LF)(例如,低于6GHz的频率),减轻了mmWave通信中的链路脆弱性影响,从而改善了基于DC或CA的通信系统中的用户体验。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是基站。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UE用于以所述第一频率与第一基站以及以所述第二频率与第二基站通信,并且所述数据包被映射到分离承载。因此,可以根据所述指示来促进映射到所述分离承载的所述数据包的传输。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都是gNB。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都是新无线兼容基站。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一个是eNB,而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另一个是en-gNB。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的方法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一个是ng-eNB,而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另一个是gNB。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何前述实现方式的方法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一个是gNB,而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另一个是ng-eNB。
在根据所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何前述实现方式的方法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一个是主节点,而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中的另一个是从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918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压缩机及空调装置
- 下一篇:具有可移动导航传感器的鼻窦扩张术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