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89487.6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5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大贯达央;梅泽宪一;铃木润平;冈本伦幸;道浦千惠;小野崇光;富山由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5D1/36 | 分类号: | B05D1/36;B05D3/00;B05D3/02;B05D7/00;B05D7/14;B05D7/24;C09D7/62;C09D17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朴今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形成 方法 | ||
1.一种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工序(1),其是在汽车外板的金属构件以及塑料构件的两构件上涂装水性双组分第一着色涂料(X),以形成未固化的第一着色涂膜的工序;以及
工序(2),其是在所述工序(1)中所获得的未固化的第一着色涂膜上涂装水性单组分第二着色涂料(Y),以形成未固化的第二着色涂膜的工序;以及
工序(3),其是在所述工序(2)中所获得的未固化的第二着色涂膜上涂装溶剂型双组分透明涂料(Z),以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
工序(4),其是通过将所述工序(1)~所述工序(3)中所形成的所述未固化的第一着色涂膜、所述未固化的第二着色涂膜以及所述未固化的透明涂膜加热到75~100℃,以使这些涂膜同时固化的工序;
其中,所述水性双组分第一着色涂料(X)含有含羟基的聚酯树脂(X1)、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X2)、含羟基的聚氨酯树脂(X3)以及多异氰酸酯化合物(X4)作为成膜成分,所述多异氰酸酯化合物(X4)含有阴离子性亲水化多异氰酸酯化合物(X4-1-1);
其中,所述溶剂型双组分透明涂料(Z)以相对于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Z1)中的羟基1当量,多异氰酸酯化合物(Z2)中的异氰酸酯基为1.5~2.0当量的比例含有所述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Z1)以及所述多异氰酸酯化合物(Z2),并且,所述多异氰酸酯化合物(Z2)以固体成分重量比为10/90~50/50的范围内含有具有脲二酮结构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二异氰酸酯的三聚体以上的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性双组分第一着色涂料(X)以相对于含羟基的聚酯树脂(X1)、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X2)以及含羟基的聚氨酯树脂(X3)中的羟基1当量,多异氰酸酯化合物(X4)中的异氰酸酯基为1.5~2.0当量的比例含有所述含羟基的聚酯树脂(X1)、所述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X2)、所述含羟基的聚氨酯树脂(X3)以及所述多异氰酸酯化合物(X4)。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性单组分第二着色涂料(Y)含有含羟基的聚酯树脂(Y1)、含羟基的丙烯酸树脂(Y2)、含羟基的聚氨酯树脂(Y3)以及三聚氰胺树脂(Y4),其中,20℃下的所述第二着色涂膜的吸水率为6.5%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构件预先涂装有底漆。
5.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构件由聚酰胺树脂和改性聚苯醚树脂的复合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溶剂型双组分透明涂料(Z)进一步含有平均一次粒径为1~40nm的聚硅氧烷改性二氧化硅粒子(Z3)。
7.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溶剂型双组分透明涂料(Z)进一步含有着色颜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西涂料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关西涂料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8948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的自适应用户界面
- 下一篇:微创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