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具有再成形减小直径末端的外科缝合线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8857.6 | 申请日: | 201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4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R·A·鲁索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惜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B29C6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尚恩垚;杨忠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具有 成形 减小 直径 末端 外科 缝合线 系统 装置 方法 | ||
一种制造具有再成形末端的外科缝合线的方法包括:提供细长纤维,该细长纤维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在细长纤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延伸的中心轴线以及限定细长纤维的横截面尺寸的外表面;以及压缩细长纤维的位于细长纤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心区域,以用于将中心区域再成型为芯块和在所述细长纤维的横截面尺寸之外侧向地延伸的变形块。该方法包括:使中心区域的变形块与中心区域的芯块分离,使得仅保留芯块以用于使细长纤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互连;以及在使变形块与芯块分离之后,将芯块再成型为具有从细长纤维的中心轴线偏移的再成形块中心轴线的再成形块。
背景技术
技术领域
本专利申请整体涉及外科缝合线,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修尖外科缝合线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许多外科手术使用外科针和附接到针的缝合线的组合来闭合伤口和/或使组织接近。在过去,大多数外科针具有位于针的近侧端部处的孔眼,外科缝合线可穿过该孔眼以用于将缝合线附接到针的近侧端部。此设计要求针的近侧端部具有足够的大小以允许在近侧端部处形成孔眼,以便至少容纳有待围绕孔眼折叠的缝合线股线的最大直径。缝合线的最大直径的加倍以及针的近侧端部的所需大小的增大导致针-缝合线组合在它穿过组织时具有大横截面积。当针-缝合线组合穿过组织时产生的所得孔显著大于用于使组织靠近的拖拽缝合线的横截面积。
多年以来,为了改善外科手术和患者预后,已经开发出各种技术以消除位于针的近侧端部处的孔眼并且找到可通过其将缝合线股线附接到外科针的近侧端部的其它技术和方法。例如,一种改进的缝合线附接技术涉及通过传统的金属成形工艺在针的近侧端部中形成通道。在此技术中,将缝合线的远侧端部放置在通道中,并且通道被机械地型锻以将缝合线端部机械地固定在针通道中。另一种已知技术涉及使用传统工艺诸如激光钻探和机械钻探在外科针的近侧端部中钻探孔洞。以类似的方式,将外科缝合线的远侧端部放置到孔洞中,并且对针的包含孔洞的近侧端部机械地型锻。这些技术中的许多技术要求针的近侧端部的直径或最大尺寸显著大于所附接缝合线的细长主体的直径,并且因此当此类针-缝合线组合用于连结组织时,缝合线仍不会完全地填充组织中由针形成的所得孔和通路。
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来提供改进的外科针-缝合线组合。例如,授予McGregor的美国专利3,890,975公开了一种编织缝合线,该编织缝合线在浸渍在液体树脂溶液中时通过施加张力而进行施胶。使缝合线干燥以移除溶剂并且允许涂覆区域固化。由于编织缝合线经受张力,因此当编织元件开始轴向地对准时直径减小,从而压实芯纤维。当液体树脂干燥时,缝合线的包含张紧涂覆纤维的涂覆区域或末端被锁定成减小直径的构型。当张力被释放时,未涂覆区域恢复初始直径。进行施胶操作以确保缝合线将在压接之后以更一致的力从针释放。此过程仅适用于编织缝合线,并且最终缝合线直径取决于所利用的编织缝合线的质量或密度。
授予Coates的美国专利4,832,025公开了一种用于处理编织缝合线的方法,该方法涉及对末端区域进行熔体熔合以用于插入外科针中。将缝合线加热至足以有效地“熔体熔合”复丝缝合线的外细丝的一部分的升高温度。此类温度通常在约260℃至300℃(500℉至572℉)的范围内。缝合线然后在冷却时硬化。当缝合线被切割时,外细丝的表面熔融具有将细丝保持在一起的效果。这还致使缝合线硬化,这有利于将缝合线端部插入针的钻探孔洞中。然而,此熔体熔合过程具有若干显著缺点。首先,细丝的熔体熔合弱化了缝合线,该缝合线的拉伸强度与熔体熔合的程度成比例地降低。其次,熔体熔合致使缝合线细丝产生不可逆改变,这导致持久硬化和外编织鞘拉伸强度的显著损失;而且,这可导致在使用期间鞘断裂并独立于芯纤维而释放,从而致使缝合线鞘聚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惜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爱惜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88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