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氧化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76055.1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6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川岛正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恩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D303/28 | 分类号: | C07D303/28;C07D301/28;C08G5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爽;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大手町二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有效用作新颖的环氧树脂单体的环氧化合物。将使α,β‑不饱和醛等环氧化而得的2,3‑环氧基醛还原,获得2,3‑环氧基醇,通过所述2,3‑环氧基醇的醚合成反应而提供一种新颖的环氧树脂单体。一种环氧化合物,例如由式(1‑1‑10)、式(1‑1‑28)、式(1‑1‑33)、式(1‑1‑34)、式(1‑1‑221)、式(1‑1‑241)、式(1‑1‑243)、式(1‑1‑249)、式(1‑1‑251)、式(1‑1‑259)、式(1‑1‑260)、式(1‑1‑263)、式(1‑1‑275)、式(1‑2‑1)、式(1‑2‑2)、式(1‑3‑2)、式(1‑3‑6)、式(1‑4‑9)、式(1‑5‑9)、式(1‑5‑19)、或式(1‑5‑20)表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可有效用作环氧树脂的原料的环氧化合物。
背景技术
环氧化合物作为树脂的改质剂、交联剂等广泛用于各种材料,开发有缩水甘油系或环烯烃氧化物系的化合物等,要求耐热性、柔软性、耐候性、透气性、耐热黄变性、低粘度、高Tg、透明性、紫外线(Ultraviolet,UV)硬化性、无卤素等与各用途相应的物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6、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非专利文献4、非专利文献5、非专利文献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1610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1532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14-008720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663215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21443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捷克斯洛伐克专利130756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大日本油墨化学公司技术评论(DIC Technical Review)No.7,1-12(2001)
非专利文献2:“网络聚合物”Vol.36,No.5,239-245(2015)
非专利文献3:“网络聚合物”Vol.36,No.5,211-222(2015)
非专利文献4:“网络聚合物”Vol.31,No.3,113-124(2010)
非专利文献5:“网络聚合物”Vol.31,No.4,177-190(2010)
非专利文献6:“网络聚合物”Vol.32,No.1,35-42(201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环氧单体,虽然开发了很多的化合物,但在机械物性、电特性、耐热性、耐湿性、粘接性等诸物性方面需要多种材料。
关于烷基向缩水甘油基部分的导入、长链亚烷基、或者长链亚烷基与芳香族基组合的结构,可期待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来提高耐热性,另外,能够通过亚烷基链的长度或醚键的导入数来调整诸物性,尽管如此,迄今为止少有所合成的例子。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进行各种2,3-环氧基醇或其衍生物的醚合成反应等,可获得具有醚键的各种新颖的环氧化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有效用作环氧树脂单体的、具有醚且新颖的各种环氧化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恩智株式会社,未经捷恩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60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