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酮酸的培养基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74128.3 | 申请日: | 2019-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9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C·科斯勒;A·卡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赢创运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5/00 | 分类号: | C12N5/00;C12P13/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小勇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培养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基,优选细胞培养基,其包含选自酮亮氨酸、酮缬氨酸、酮异亮氨酸和酮苯丙氨酸的至少一种酮酸和/或这些酮酸的盐。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本发明的培养基用于培养细胞,优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的用途。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制造细胞培养产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提供能够产生所述细胞培养产物的细胞;(ii)使所述细胞与根据本发明的培养基接触;和(iii)从所述培养基或从所述细胞获得所述细胞培养产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生产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物技术生产方法中的改善的培养基,使用这样的改善的培养基的方法,以及从使用该改善的培养基的方法获得的产品。
发明背景
生物技术方法被广泛用于生产生物产品。这些方法通常涉及在允许培养的细胞的生长和产物形成的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可用于生物技术生产的细胞是细菌细胞、真菌细胞、酵母细胞以及动物或植物来源的细胞。
长期以来,动物细胞培养已用于生产生物产品,例如治疗性蛋白质、多肽、寡肽或其他生物分子,例如治疗性多糖。在这样的细胞培养过程中,通常经过基因修饰以产生所需产物的动物细胞在液体、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用于细胞增殖和产物形成。细胞培养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能够对初级产物进行翻译后修饰,例如多肽的折叠和翻译后修饰。
在生物技术生产方法中,特别是在动物细胞培养中,细胞培养条件的控制和优化对于细胞增殖和产物形成至关重要。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培养基组成。最终细胞培养产物的浓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基组成。就所需的营养组成和培养条件而言,动物和植物细胞培养是特别有需要的。所需的营养物不仅包括碳、氮和能量的基本来源,例如糖和氨,还包括更复杂的营养物,例如必需氨基酸、生长因子和维生素。由于这个原因,向动物细胞培养基补充复杂的营养成分例如血清已用于向动物细胞提供广泛多样的营养物。但是,监管和安全问题以及与可用血清来源的异质性相关的问题已导致业界努力从工业细胞培养过程中消除血清和其他成分不确定的培养基。但是,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培养物通常显示营养不足。由于这个原因,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来鉴定复杂培养基的那些营养成分及其最佳浓度,这是细胞培养物中令人满意的生长和蛋白质形成所必需的。克服营养不足的一种常用策略是在培养过程中进料用过的培养基成分。用于补给的高度浓缩的溶液被称为进料培养基。与基础培养基一起优化它们的组成遵循相同的逻辑。
一个具体的应用子集是生产病毒作为疫苗或作为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在这两种情况下,细胞培养过程均显示出明显的分离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的制造,旨在最大化病毒产率。第二阶段是使用载体转染细胞。在此,培养基理想地支持高转染效率。
向细胞培养物提供氨基酸已知对生长速率和产量具有显著作用。谷氨酰胺常规用于细胞培养基和进料,因为它是培养的细胞的重要碳、氮和能量来源。已经证明,动物细胞培养物的最佳生长所必需的谷氨酰胺的量是其他氨基酸的量的3至10倍(Eagle等人,Science 130:432-37)。然而,谷氨酰胺作为营养物当在升高的温度下(例如热灭菌条件)溶解于水中时不稳定,因为在加热下形成焦谷氨酸和氨(Roth等人,1988,In VitroCellularDevelopmental Biology 24(7):696-98)。因此,通常在细胞培养基中使用谷氨酸代替谷氨酰胺(Cell Culture Technology for Pharmaceutical and Cell-basedTherapies,52,Sadettin等人编辑,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赢创运营有限公司,未经赢创运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741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