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9397.0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3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草野亮介;都藤靖泰;丸山恭资;大西一彰;大泽康彦;草地雄树;佐藤一;赤间弘;堀江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郡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9 | 分类号: | H01M4/139;H01M4/64;H01M4/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于洁;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树脂 集电体 制造 方法 锂离子电池 以及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针孔的薄的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片状的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将包含聚烯烃和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树脂组合物的熔融物层积3层以上而得到多层体的层积工序,构成上述多层体的各层的各导电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上述聚烯烃在温度230℃、负荷2.16kg的条件下利用JIS K7210‑1:2014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15~70g/10mi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迫切希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汽车业界,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的引入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备受期待,正在致力于进行作为这些汽车的实用化的关键的电动机驱动用二次电池的开发。作为二次电池,能够实现高能量密度、高输出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备受关注。
锂离子电池中,通常使用粘结剂将正极或负极活性物质等分别涂布至正极用或负极用集电体而构成电极。另外,在双电极型电池的情况下,构成如下的双电极型电极:在集电体的一面使用粘结剂涂布正极活性物质等而具有正极层,在相反侧的一面使用粘结剂涂布负极活性物质等而具有负极层。
在这样的锂离子电池中,以往使用了金属箔(金属集电箔)作为集电体。近年来提出了由添加有导电性材料的树脂来代替金属箔而构成的所谓树脂集电体。这样的树脂集电体比金属集电箔的重量轻,可望提高电池的每单位重量的输出。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的集电体用导电性树脂膜,其包含聚甲基戊烯和导电性材料,并具有特定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但是,聚甲基戊烯的表面张力低,与活性物质层的密合性比较差,因此推定其界面电阻高。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含有树脂集电体用分散剂、树脂和导电性填料的树脂集电体用材料、以及具有该树脂集电体用材料的树脂集电体。专利文献2中,作为树脂集电体用材料中使用的树脂,举出了聚乙烯、聚丙烯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2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0511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树脂集电体要求具有电阻值低、尽可能薄的性质。但是,专利文献1等中记载的树脂集电体在薄膜化时容易产生针孔等缺陷。因此可以说,为了得到无针孔的薄树脂集电体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针孔的薄的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了上述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实现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片状的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备将包含聚烯烃和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树脂组合物的熔融物层积3层以上而得到多层体的层积工序,构成上述多层体的各层的各导电性树脂组合物中包含的上述聚烯烃在温度230℃、负荷2.16kg的条件下利用JIS K7210-1:2014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15~70g/10min;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利用上述方法制作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工序、以及在上述负极用树脂集电体的任意一个表面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工序;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利用上述方法制作锂离子电池用负极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郡是株式会社,未经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郡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93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