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气蓄压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64918.3 | 申请日: | 2019-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5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和田洋流;细矢隆史;荒岛裕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钢所ME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7C13/00 | 分类号: | F17C1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田婷 |
| 地址: | 日本国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氢气 蓄压器 | ||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缸体发生氢致开裂的氢气蓄压器。在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中,在缸盖(20)螺入的缸体(10)的母螺纹部分(10a)与树脂密封件(30)之间设置将所述缸体(10)的内周面与所述缸盖(20)的外周面隔开的空隙部分(G)。所述缸体(10)中形成有将所述空隙部分(G)内的气体排放至泄放管(51)的第一通孔(41)以及将含氧气体引入所述空隙部分(G)内的第二通孔(42)。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氢气蓄压器,并例如涉及一种将缸盖螺入缸体的开口端的氢气蓄压器。
背景技术
在加氢站等所用的高压氢气蓄压器中,已例如采用如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将缸盖螺入缸体(筒形缸体)的开口端的结构。在该氢气蓄压器中,在将氢气充入缸体之后,通过在缸体的内周面和缸盖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树脂密封件(例如,O形圈)而将缸体密封。如此,氢气难以到达形成于缸体的开口端的母螺纹,从而不容易发生自应力集中的螺纹根部开始的氢致开裂。
此外,根据非专利文献2的公开内容,当氢气内含有低浓度氧气时,将会降低氢致开裂的裂纹扩展速率。此外,根据非专利文献3的公开内容,氧气将会吸附于氢致开裂的裂纹面上,从而防止氢气进入材料内部。从这些技术可知,氧气具有防止氢致开裂的作用。
引用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公开号为2015-158243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超高压气体设备标准KHKS 0220(2010),2010年3月31 日,日本高压气体安全协会,第26页
非专利文献2:Fukuyama,S.及另两人,“AISI4340钢在室温高压氢气中的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压力容器技术》,第2卷,1989年,第1181~1188 页
非专利文献3:Nelson H.G.,“氢环境脆化测试:主要影响和次要影响”,《ASTM特殊技术出版物》,第543卷,1974年,第152~169页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发现,在充有高压氢气的氢气蓄压器中,氢气能够扩散透过树脂密封件,尽管扩散透过树脂密封件的氢气量较小。因此,氢气有可能会到达形成于缸体的开口端的母螺纹,从而可能导致缸体发生自应力集中的螺纹根部开始的氢致开裂。
根据下文的描述和附图,其他问题和新颖特征将变得明显。
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中,在缸盖所螺入的缸体的母螺纹部分与树脂密封件之间设置将缸体的内周面与缸盖的外周面隔开的空隙部分,而且缸体包括形成于其中的将空隙部分内的气体排放至泄放管的第一通孔以及将含氧气体引入空隙部分内的第二通孔。
发明的效果
根据该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缸体发生氢致开裂的氢气蓄压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区域II的放大图。
图3为根据比较例的氢气蓄压器的剖视图。
图4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氢气蓄压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钢所ME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钢所ME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49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