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负极用浆料组合物、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二次电池用负极及二次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63405.0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0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青木贵之;中村佳介;小田浩史;铃木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9 | 分类号: | H01M4/139;H01M4/13;H01M4/134;H01M4/1395;H01M4/6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薛海蛟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负极 浆料 组合 分散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粘结性优异的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及其用途。所述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包含高分子成分A,所述高分子成分A是包含具有1个自由基反应性碳‑碳双键的单体(I)的聚合性成分a的聚合物,上述单体(I)的溶解度参数(SP)为10~17(cal/cm3)1/2,所述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满足下述条件1。条件1:由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形成的成形膜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0MPa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负极用浆料组合物、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二次电池用负极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子设备中,使用能够通过充电而反复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作为用于在便携式电子设备、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中使用的电池而正被迅速开发。特别是,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了提高特性而进行了各种研究。
锂离子二次电池以正极、负极、隔膜和非水电解质溶液作为主要材料而构成。正极是通过将含有正极活性物质、溶剂的正极用浆料涂布于集电体并进行干燥而制造的。负极是通过将含有负极活性物质、溶剂的负极用浆料涂布于集电体并进行干燥而制造的。隔膜是能够隔绝正极和负极而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材料,例如聚烯烃的多孔质膜具有优异的特性。非水电解质溶液是溶解有锂盐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具有离子传导性。
在二次电池材料中,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举出碳系材料、Si、Si化合物,近年来,正在进行锂离子的储藏量多的Si和Si化合物的开发。然而,Si和Si化合物存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时的体积变化比碳系材料大,Si和Si化合物容易从负极剥落的问题。
作为适合于Si和Si化合物的粘结剂,在专利文献1中例示了聚酰亚胺。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例示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乳胶、丙烯酸系聚合物乳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0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4/0028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聚酰亚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乳胶、丙烯酸系聚合物乳胶而言,确认到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粘结性不充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粘结性优异的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是包含高分子成分且满足特定条件的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则对负极活性物质的粘结性优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所述高分子成分是包含特定单体的聚合性成分的聚合物。
即,本发明的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包含高分子成分A,上述高分子成分A是包含具有1个自由基反应性碳-碳双键的单体(I)的聚合性成分a的聚合物,上述单体(I)的溶解度参数(SP)为10~17(cal/cm3)1/2,所述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满足下述条件1。
条件1:由二次电池负极浆料用分散剂组合物的不挥发成分形成的成形膜的拉伸弹性模量为500MPa以上。
优选上述单体(I)包含单体(i)和/或单体(ii),上述单体(i)是具有羧基和/或作为其盐的基团的单体,上述单体(ii)是具有与羧基和/或作为其盐的基团反应的基团的单体。
优选上述单体(I)包含上述单体(i),上述单体(i)在上述聚合性成分a中所占的重量比例为20~90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未经松本油脂制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34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质检测元件
- 下一篇:宏观检验系统、仪器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