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着性片材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62806.4 | 申请日: | 2019-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9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 发明(设计)人: | 三浦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化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9J7/38 | 分类号: | C09J7/38;C09J7/24;C09J7/50;C09J11/06;C09J107/00;C09J15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伍志健;林明校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粘着 性片材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粘着性片材,粘着剂层相对于其他被粘接体的粘着力较低,从而能够使粘着剂层彼此牢固地贴合,即使在粘贴一次之后剥除也不会破坏粘着剂层,即使再次重贴也能表现出足够的粘接力。一种粘着性片材,其在含有氯乙烯系树脂及塑化剂的基材的上方具备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天然橡胶的中间层,并且在中间层的上方具备由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该粘着剂含有包含天然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天然橡胶的橡胶成分以及塑化剂,其中,橡胶成分相对于塑化剂的膨润度为1.5倍~4.5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长条物的捆扎及保护的粘着性片材。
背景技术
为了捆扎建筑物等的电线、配线,使用以聚氯乙烯为基材的捆扎胶带。在对电线、配线进行捆束之后,将胶带反复卷绕成螺旋状,由此进行捆扎并对其赋予电绝缘性、耐热性、阻燃性、耐磨损性等。但是,这样反复卷绕胶带的方法会耗费作业工时,因此,近年来,为了削减工时,出现了将1张片材系紧并利用双面胶带等粘着性较强的胶带进行固定的方法,已知一种预先配备有用于上述方法的双面胶带的片材(专利文献1、2)。
对于该双面粘着胶带,为了防止粘着剂层与基材在使用前粘接到一起,大多设置有剥离纸。使用时需要剥除剥离纸,但剥除该剥离纸的作业耗费时间,另外,还存在剥除后的剥离纸变为废弃物的问题。因此,作为不使用剥离纸的粘着片材,已知具有利用热进行熔接的粘着剂层的片材(专利文献3)、利用压敏粘着剂使粘着剂层彼此贴合的胶带、片材(专利文献4、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48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48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78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16832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6-0562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关于专利文献3记载的方法,除了产生利用热熔接机进行压接的作业而导致作业时间延长以外,在被保护物的耐热性较低时还无法使用。另外,专利文献4记载的粘着性胶带的粘着面的粘着力过高而难以处理,从而作业性较差。
关于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合而成的天然橡胶的粘着性片材,能够利用粘着面彼此的粘着性使它们贴合,并且相对于其他被粘接体的粘着力较低而容易处理。然而,由于粘着力较低,因此,对于电气施工用配线等要求高粘着力的用途而言,有可能会剥离。另外,当粘着胶带在施工过程中贴错时,要求不破坏粘着剂层而剥除(所谓的剥离性)、以及即使再次粘贴也能表现出同样的粘着力(所谓的再粘接性),但是,专利文献5记载的粘着性片材在粘贴一次之后若欲剥除则会产生粘着剂层从基材剥离的不良现象、即所谓的锚固不良,因此,无法实现剥离及再粘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着性片材,其粘着剂层相对于其他被粘接体的粘着力较低,粘着剂层彼此能够牢固地贴合,并且即使在粘贴一次之后剥除也不会破坏粘着剂层,即使再次粘贴也能表现出足够的粘接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利用具有特定结构的粘着性片材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
(1)一种粘着性片材,其在含有氯乙烯系树脂及塑化剂(A)的基材的上方具备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天然橡胶(B)的中间层,并且在中间层的上方具备由粘着剂构成的粘着剂层,该粘着剂含有包含天然橡胶(C1)、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天然橡胶(C2)的橡胶成分(C)以及塑化剂(A),其中,橡胶成分(C)相对于塑化剂(A)的膨润度为1.5倍~4.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化株式会社,未经电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28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