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61496.4 | 申请日: | 2019-10-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9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 发明(设计)人: | 永野真衣;林宏太郎;上西朗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2C38/06;C22C38/58;C21D9/46;C22C18/04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建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合金 化热浸 镀锌 钢板 | ||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在钢板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合金化热浸镀锌层,钢板具有规定的化学成分,钢板以面积率计含有10%~90%的铁素体、以及10%以上的回火马氏体及回火贝氏体,铁素体、回火马氏体及回火贝氏体的合计为90%以上,在铁素体的晶粒内以20个/μm2以上的个数密度含有长径为50nm~300nm的碳化物,Mn的二维均质分散比S为0.75~1.3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具体而言,涉及适合于主要经压制加工来使用的汽车等的结构构件的涂装烧结硬化性能优异的合金化热浸镀锌钢板。
本申请基于2018年10月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189222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汽车中使用的钢板在逐年高强度化。这是由于:在逐渐推进车体的轻量化的基础上,使因将车体轻量化而发生劣化的碰撞特性提高。由于汽车用部件大多是通过压制成型来制造的,因此在要求高强度的同时要求优异的成型性。因此,要求下述原材料:在成型加工时比较软质而容易成型且在成型加工后具有高强度的原材料,即涂装烧结时的烧结硬化量大的原材料。
上述烧结硬化是通过在100℃~200℃的涂装烧结时、间隙型元素(主要为碳)扩散至因压制成型(以下,也称为“预应变”)而引入的位错并将该位错粘固而产生的应变时效现象。如非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那样,烧结硬化量依赖于固溶的间隙型元素的量即固溶碳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冷轧钢板,其通过主要包含由贝氏体及马氏体形成的组织,并将铁素体的面积率限制为5%以下,从而确保了高烧结硬化性。以下,将包含贝氏体及马氏体中的1种以上的组织称为硬质组织。由此认为:与可固溶的碳量少的铁素体相比,在可固溶的碳量多的硬质组织中烧结硬化量较高。因此,为了提高烧结硬化量,硬质组织多为宜。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特性,不仅提高烧结硬化量,还提高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是重要的。极限变形能力是表示组织在韧性断裂的过程中可承担多少应变的特性,例如通过烧结硬化后的局部伸长率、板厚减少率来评价。就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的钢板而言,虽然烧结硬化量高,但由于硬质组织多,因此烧结硬化后的伸长率低,因此材料的极限变形能力差。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暗示了抗拉强度为980MPa级的复合组织钢(DP钢)的烧结硬化后的局部伸长率比原材料的局部伸长率低。据认为:由于硬质组织越多,则越存在该倾向,因此为了提高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硬质组织低为宜。特别是,在将镀层合金化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硬质组织的相变的镀覆钢板中,难以保证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
像这样,在复合组织中,烧结硬化量和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两特性的确保是课题。
为了保证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将组织均匀化是重要的,作为实现它的方法,可列举出回火处理。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钢板,其通过利用回火处理,从而维持良好的伸长率,并且改善了扩孔性。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具体地公开的钢板的马氏体体积率为约25%以下,硬质组织比较少,因此,从提高烧结硬化量的观点考虑存在改善的余地。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钢板,其通过包含回火马氏体或回火贝氏体,从而提高了烧结硬化性。但是,就专利文献3而言,从改善烧结硬化后的极限变形能力的观点出发,未进行任何充分的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4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48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7788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14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