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聚聚酯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7594.0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4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智博;西河博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B32B7/022;B32B7/027;B32B27/36;C08G63/18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聚 聚酯 薄膜 | ||
作为更为柔软、更为柔韧、进而兼备伸长率、强度和耐热性的新型共聚聚酯薄膜,提出了一种共聚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含有共聚聚酯A作为主成分树脂的共聚聚酯层(I层),前述共聚聚酯A为对苯二甲酸和“其他二羧酸成分”、与乙二醇和“其他醇成分”的共聚物,在该共聚聚酯中“其他二羧酸成分”在二羧酸成分中所占的比率为5mol%以上且20mol%以下,“其他醇成分”在醇成分中所占的比率为1mol%以上且低于25mol%,所述共聚聚酯薄膜的25℃的储能模量为2500MPa以下、且120℃的储能模量为10MPa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含有共聚聚酯作为主成分树脂的共聚聚酯层的共聚聚酯薄膜。
背景技术
作为聚酯薄膜的代表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特别是双轴拉伸PET薄膜,由于透明性、机械强度、耐热性、柔软性等优异,因此用于工业材料、光学材料、电子部件材料、电池用包装材料等各种领域中。
关于这种聚酯薄膜,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表现出现有聚酯薄膜所不具有的软质性、在相对低温和低压下成型性优异的软质化聚酯薄膜,提出了一种软质化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薄膜的弹性模量E’在120℃下为20MPa以下,且在180℃下为5MPa以下,薄膜雾度为1.0%以下,作为二醇构成成分含有29~32摩尔%的1,4-环己烷二甲醇单元,作为二羧酸构成成分不包含间苯二甲酸单元。
另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热敏转印用显像片,其是在聚酯薄膜的至少单面层叠由共聚率为5~30摩尔%的共聚聚酯层形成的显像层而成的。
进而,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金属板贴合成型加工用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含有平均粒径为0.1~2.5μm、孔容为0.05~2.5ml/g、比表面积为50~600m2/g和耐压缩力为1~100MPa的润滑剂0.05~5.0重量%的共聚聚酯所形成的双轴取向薄膜,该双轴取向薄膜的特性粘度为0.50~0.80dl/g、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以上、熔点为210~250℃,而且该双轴取向薄膜中的粒径20μm以上的上述润滑剂的粗大颗粒最多仅含有10个/mm2。
此外,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成型用双轴拉伸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由含有相对于全部酸成分为1~20mol%的脂肪族二羧酸成分的共聚聚酯形成,在150℃的气氛下、伸长100%时的薄膜强度F100为0.5~5kg/mm2,且该薄膜的厚度不均为40%以下。
另外,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层叠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在以聚酯(A)为主成分的聚酯(A)层的至少单面层叠有以聚酯(B)为主成分的聚酯(B)层的层叠薄膜,该层叠薄膜的23℃气氛下的弹性模量为20~1000MPa、120℃气氛下的弹性模量为10~200MPa、且实质上为无取向。
近些年,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由于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而小型化至能够佩戴在身体上的尺寸的电脑(可穿戴式电脑)受到注目。
可穿戴式电脑中使用的电子设备(可穿戴式终端)如手表那样配备在人体身体周围是理想的(专利文献6)。
此外,可自由挠曲的柔性显示器作为下一代的图像显示装置而受到注目。柔性显示器主要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显示器。
由于柔性显示器使用薄的玻璃基板、塑料基板,因此这些图像显示装置用构件中使用的聚酯薄膜除了要求现有的平面状显示面板所需的光学特性、耐久性之外,还要求即使进行挠曲试验也不发生折损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9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4-0862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001552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5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解质分析装置
- 下一篇:低延时传输的干扰检测、信令和缓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