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内饰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57486.3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8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福井一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MT-Tec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B32B7/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内饰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饰材料,其能够保持轻量化及高刚性并且即使加热成形为规定的凹凸形状也能够防止外观设计面产生褶皱。本发明的车辆用内饰材料是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具备芯层、外观设计层、第一膜层以及第二膜层,所述芯层是硬质的而且在内部具有中空部,所述外观设计层设置于芯层的一个表面侧,所述第一膜层设置于芯层与外观设计层之间,所述第二膜层设置于芯层的与第一膜层相反一侧的表面;其中第一膜层、芯层以及第二膜层的结构体(60)的第一膜层一侧的表面(31)的应变εa小于结构体的第二膜层一侧的表面(42)的应变εb。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内饰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结构,一般是在前方有发动机室,在后方有后备箱室且在其中间设置车厢的结构。在车厢中设置有诸如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之类的座椅。另外,在车厢中,以覆盖汽车内饰部件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前隔板绝缘体、地毡、地垫、后备箱饰板以及后备箱地板,这些部件成形为与车身的形状及部件的设计相对应的凹凸状的形状。另外,在车身下的外饰部件设置有前挡板内衬、后挡板内衬以及成形为控制空气流动的凹凸形状的底罩。这些部件的材料大多使用热塑性树脂,通过加热该材料并利用该部件的形状的模具进行冲压成形,精加工成具有厚度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凹凸形状的部件。
这些汽车部件在被要求高刚性的同时,为了降低燃耗也被要求轻量化。此外,在这些汽车部件中,汽车的使用者可见到的内饰材料的外观设计性受到重视,因此对部件的表面粘贴由无纺布、平针织物(plain needle)、丝绒等纤维构成的层作为外观设计层。另外,作为汽车开发的最近的动向,车内的安静性备受重视。作为传导到汽车内部的噪音,有来自车窗的噪音、来自轮胎的噪音、来自车身下方的噪音、来自发动机声音的噪音、来自电机声音的噪音等。因此,对上述汽车部件也要求针对汽车产生的噪音的声学性能(吸声特性)。
为了同时达成高刚性以及轻量化,经常利用蜂窝芯等具有呈多列配置的筒状单元的中空芯材。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层叠结构体,在热塑性树脂制的中空板状体的至少一个主面上依次贴合有纤维片以及热塑性树脂膜。而且,其中还记载了,该层叠结构体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而且即使弯折也难以在弯折部分产生压曲导致的突出褶皱及凹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37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车辆用内饰材料被要求高刚性以及轻量化,并且,因配置在汽车的使用者可见到的部位的缘故还被要求外观设计性。因此,在车辆用内饰材料的表面通常粘贴有由无纺布、平针织物、丝绒等纤维构成的层来作为外观设计层。但是,为了达成高刚性以及轻量化,若在具有呈多列配置的筒状单元的芯材上只粘贴外观设计层,则在加热成形为规定的凹凸形状之后,存在有外观设计层产生褶皱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内饰材料,其能够保持轻量化以及高刚性,并且即使加热成形为规定的凹凸形状也能够防止在外观设计面产生褶皱。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多层结构的车辆用内饰材料,该多层结构具备:硬质芯层,其在内部具有中空部;外观设计层,其设置于所述芯层的一个表面侧;第一膜层,其设置于所述芯层与所述外观设计层之间;以及第二膜层,其设置于所述芯层的与所述第一膜层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膜层、所述芯层以及所述第二膜层的结构体的所述第一膜层一侧的表面的应变εa小于所述结构体的所述第二膜层一侧的表面的应变ε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Tec合同会社,未经MT-Tec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4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