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隔音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57482.5 | 申请日: | 201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8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福井一贵;高桥伸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MT-Tec合同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隔音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隔音材料,其能够保持轻量化并提高刚性而且能够针对汽车产生的500Hz至5000Hz频率的噪音发挥充分的隔音性能。本发明的汽车用隔音材料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具备硬层(10)以及软层(30),所述硬层(10)具有呈多列配置的筒状单元,所述软层(30)设置于硬层的一个表面,所述硬层(10)与所述软层(30)的结构体具有的动态弹簧常数Kd与静态弹簧常数Ks之比为0<Kd/Ks≦1.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隔音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结构,一般是在前方有发动机室、在后方有后备箱室且在其中间设置车厢的结构。在车厢中设置有诸如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之类的座椅。另外,在车厢中,以覆盖汽车内饰部件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前隔板绝缘体、地毡、地垫、后备箱饰板以及后备箱地板,这些部件成形为与车身的形状及部件的设计相对应的凹凸状的形状。另外,在车身下的外饰部件设置有前挡板内衬、后挡板内衬以及成形为控制空气流动的凹凸形状的底罩。这些部件的材料大多使用热塑性树脂,通过加热该材料利用该部件的形状的模具进行冲压成形,精加工成具有厚度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凹凸形状的部件。
作为汽车开发的最近的动向,车内的安静性备受重视。作为传导到汽车内部的噪音,有来自车窗的噪音、来自轮胎的噪音、来自车身下方的噪音、来自发动机声音的噪音、来自电机声音的噪音等。噪音中特别是500Hz~5000Hz的频率被认为对驾驶员及同乘者来说是刺耳的。因此,要求汽车的内外装饰部件针对该频率范围(频带)的噪音具有吸音或隔音的功能。另一方面,降低燃耗也很重要,需要减轻汽车内外装饰部件的重量。
另外,在日本特表2009-53874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用于航空器主体部的单元(cell)的吸音内侧覆层的夹层部件,该夹层部件具备蜂窝状的芯结构体以及应用于芯结构体两侧的罩层,两方的罩层分别具备用于透过声波的多个通道,使用塑料材料的半透过性膜形成的罩配置在位于声波方向上的罩层上,由塑料材料构成的半透过性膜具备具有剖面区域的多个开口部,主要防止异物和/或液体的进入,并且容许声波的透过,吸音层形成在位于远离声波的方向上的罩层上。而且,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提供具有高机械负荷特性、轻量性以及优异的吸音特性的夹层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8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夹层部件是利用吸音层容易地吸收从芯结构体的方向入射的噪音的部件而不是用于发挥隔音性能的部件。以往的汽车用隔音材料使用发泡聚苯乙烯(发泡苯乙烯)及发泡聚氨酯等,虽然是轻量的,但是存在柔软、缺乏刚性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持汽车用隔音材料的轻量化并提高刚性而且能够针对汽车产生的500Hz~5000Hz的频率的噪音发挥充分的隔音性能的汽车用隔音材料。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多层结构的汽车用隔音材料,其具备硬层和软层,所述硬层具有呈多列配置的筒状单元,所述软层设置于所述硬层的一个表面;其中,所述硬层与所述软层的结构体具有的动态弹簧常数Kd与静态弹簧常数Ks之比为0<Kd/Ks≦1.5。
所述筒状单元可以是大致四棱筒状或大致六棱筒状等多棱筒状,可以是大致圆筒状或大致椭圆筒状等曲线筒状。优选为,所述硬层的各个所述单元在一端具有封闭面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开放端,所述单元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单元的所述开放端与外部连通,并且所述单元的所述开放端在所述硬层的两个表面以隔着一列邻接的单元的列的方式配置。所述开放端、所述一侧封闭面以及所述另一侧封闭面根据所述单元的形状,可以是大致四边形或大致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等曲线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Tec合同会社,未经MT-Tec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4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