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57479.3 | 申请日: | 2019-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93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福井一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MT-Tec合同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发挥优异的减振性能并且具有高刚性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的减振材料。以设置于汽车的面板(300)上的方式使用的本发明的减振材料具备粘弹性层(200)以及约束层(100),约束层(100)设置于粘弹性层(200)的一个表面,约束层(100)的与粘弹性层相反一侧的表面(100a)的应变εa与约束层(100)的与粘弹性层接触的一侧的表面(100b)的应变εb的关系为0<εa/εb<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材料,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汽车用的减振材料。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及电气产品等中,通常使用薄钢板、铝板等金属板作为结构部件。为了减少汽车及电气产品的振动,通过在该金属板的表面贴合粘弹性材料,能够赋予结构部件振动衰减性能(减振性能)。作为这样的减振结构,若大致区分则存在如下两个类型(非专利文献1):仅在金属板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贴合有粘弹性材料的被称为非约束形的结构;以及在与金属板相反侧的粘弹性材料的表面进一步贴合有金属板、高分子材料等约束板的被称为约束形的结构。
另外,作为使用了高分子材料的约束板的约束形的减振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碳纤维强化塑料成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强化塑料成型体具备:第一碳纤维强化塑料层;层叠在第一碳纤维强化塑料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以及配置在第一碳纤维强化塑料层与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之间的第一减振层。其中,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厚度薄于第一碳纤维强化塑料层厚度,在第一减振层上设置有沿着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所包含的碳纤维的取向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空隙。而且,其中还记载了,通过这样使第一碳纤维强化塑料相对地加厚,并且使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相对地减薄,由此第一减振层配置在比碳纤维强化塑料成型体的中心更靠表面侧,所以抑制了碳纤维强化塑料成型体的弯曲弹性率的降低,并且,由于设置了规定的空隙,所以通过所述空隙缓和了由碳纤维强化塑料层的膨胀及减振层的收缩引起的应力,其结果,即使将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构成为薄的层,在碳纤维强化塑料成型体的成形时,也能够防止在第二碳纤维强化塑料层的表面产生变形。
另一方面,作为汽车的结构,一般是在前方有发动机室、在后方有后备箱室且在其中间设置车厢(乘坐室)的结构。在车厢中设置有诸如驾驶员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后排座椅之类的座椅。另外,在车厢中,以覆盖汽车内饰部件的外侧的方式设置有前隔板绝缘体、地毡、地垫、后备箱饰板以及后备箱地板,这些部件成形为与车身的形状及部件的设计相对应的凹凸状的形状。另外,在车身下的外饰部件设置有前挡板内衬、后挡板内衬以及成形为控制空气流动的凹凸形状的底罩。这些部件的材料大多使用热塑性树脂,通过加热该材料并利用该部件的形状的模具进行冲压成形,精加工成具有厚度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凹凸形状的部件。
作为汽车开发的最近的动向,车内的安静性备受重视。作为传导到汽车内部的噪音,有来自车窗的噪音、来自轮胎的噪音、来自车身下方的噪音、来自发动机声音的噪音、来自电机声音的噪音等。虽然从汽车产生的噪音通过空气的振动向车厢内传导或者通过物体的振动向车厢内传导,但是通过上述减振结构体能够针对主要通过物体的振动传导的噪音进行阻挡,由此能够对汽车产生的噪音发挥充分的声学性能(吸声特性)。另一方面,降低燃耗也很重要,需要减轻汽车内外装饰部件的重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206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减振工程学手册,减振工程学手册编委会编辑,CORONA株式会社(制振工学ハンドブック編集委員会編,制振工学ハンドブック,株式会社コロナ社),2008年5月13日,第84至86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Tec合同会社,未经MT-Tec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4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尼古丁降解酶变体
- 下一篇:通过不对称氢化连续制备光学活性羰基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