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煤机的粉煤干燥系统及其粉煤干燥方法以及存储介质、粉煤机、气化复合发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4378.0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5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浦方悠一郎;西村幸治;葛西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3K1/04 | 分类号: | F23K1/04;F02C6/00;C10J3/46;F01K23/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杜雨;苏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 干燥 系统 及其 方法 以及 存储 介质 气化 复合 发电 设备 | ||
目的在于提供无论使用的含碳固体燃料的煤型如何,都能够对含碳固体燃料稳定地进行干燥的粉煤机的粉煤干燥系统及其粉煤干燥方法以及粉煤干燥程序、粉煤机、气化复合发电设备。具备流量控制部,上述流量控制部是使用干燥流体对供给的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的磨机(10)的控制部(50),在为了对水分含量不同的多种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而设定的干燥流体的流量的上下限范围内控制干燥流体的流量,以使从磨机(10)排出的干燥流体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煤机的粉煤干燥系统及其粉煤干燥方法以及粉煤干燥程序、粉煤机、气化复合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煤等含碳固体燃料利用粉碎机(磨机)粉碎成比预定粒径小的微粉状并向燃烧装置供给。磨机将向旋转台投入的煤等含碳固体燃料在旋转台与滚轮之间碾碎从而粉碎,通过从旋转台的外周供给的流体(输送气体),利用分级机对被粉碎而成为了微粉状的燃料挑选粒径尺寸较小的燃料,向设置于锅炉等的燃烧装置输送而使其燃烧,从而生成高温的燃烧气体。例如,在火力发电厂中,通过与在锅炉中燃烧而生成的燃烧气体的热交换而产生蒸汽,通过利用该蒸汽对涡轮进行旋转驱动而进行发电。
在煤气化发电厂中,使在煤气化炉中由粉碎机粉碎后的含碳固体燃料(粉碎后的粉煤)部分燃烧而气化,利用生成的生成气体(可燃性气体)进行发电(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084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含碳固体燃料(煤等)在粉碎机中被粉碎,并由向粉碎机供给的流体(输送气体)干燥,以成为预定的水分含量以下。然而,在使用的含碳固体燃料(煤等)存在多种的情况下,含碳固体燃料的性状(水分含量、发热量)分别不同。一般来说,存在以下情况:针对每个煤型,使用供煤量与干燥该供煤量的粉煤所需的干燥流体的流量的关系(风量曲线),在煤型的切换时每次选择适当的风量曲线,进行工厂设备的运转。因此,在煤型的切换时风量曲线的选择需要复杂的判断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错误。在煤型的切换时,在风量曲线的选择上花费了工夫。尤其存在难以辨别煤型的切换的定时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无论使用的含碳固体燃料的种类(煤等的煤型)如何都能够对含碳固体燃料(煤等)稳定地进行干燥的粉煤机的粉煤干燥系统及其粉煤干燥方法以及粉煤干燥程序、粉煤机、气化复合发电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粉煤干燥系统,是使用干燥流体对供给的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的粉煤机的粉煤干燥系统,上述粉煤干燥系统具备流量控制部,上述流量控制部在为了对水分含量不同的多种上述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而设定的上述干燥流体的流量的上下限范围内控制上述干燥流体的流量,以使从上述粉煤机排出的上述干燥流体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设定干燥流体的流量的上下限范围以能够对多个种类的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并在上下限范围内控制干燥流体的流量以使从粉煤机排出的干燥流体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接近,因此能够应对多个种类的含碳固体燃料。具体而言,由于无需如以往那样针对每个煤型保有风量曲线等数据并将使用的煤型的数据通过操作员等的判断而再次选择合适的风量曲线,所以能够抑制煤型的切换时的人为失误的产生,省去数据选择的工夫而减轻负担。因此,无论使用的含碳固体燃料的煤型如何都能够对含碳固体燃料稳定地进行干燥。含碳固体燃料的种类根据含碳固体燃料的水分含量而分类。例如,在含碳固体燃料是煤的情况下,煤化度和水分含量具有相关关系,因此煤的种类由煤化度分类。
在上述粉煤干燥系统中,也可以是,关于上述上下限范围,相对于预定的含碳固体燃料供给量,在从上述粉煤机排出的上述干燥流体达到上述目标温度的状态下,将用于对包含水分最多的上述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的上述干燥流体的流量设定为上限值,将用于对包含水分最少的上述含碳固体燃料进行干燥的上述干燥流体的流量设定为下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43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