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轿车车顶的车顶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53634.4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6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A·德默尔;E·本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057 | 分类号: | B60J7/057;B60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殷玲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轿车 车顶 模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轿车车顶的车顶模块(10),它具有模块框架和至少一个被保持在该模块框架上的顶盖部件(20),该模块框架包括前模块框架横向件和后模块框架横向件(26)和相应的侧向模块框架纵向件。该车顶模块的特点是,该前模块框架横向件(26)被设计成壳件,该壳件能够连接至白车身侧壳件(22),以形成包围出空腔(42)的车顶横梁(24)。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轿车车顶的车顶模块。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的前序部分的轿车。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用于制造汽车车顶的方法。
这种用于轿车车顶的车顶模块由DE 10 2015 013 751 A1公开并包括前模块框架横向件和后模块框架横向件以及相应的侧向模块框架纵向件,它们相互连接成环绕的至少基本呈矩形的模块框架。此外,车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呈可移动的滑动顶盖和/或升降顶盖形式的顶盖部件,其在模块框架上被引导或安装。
整个车顶模块被装入车身的车顶洞口中,车顶洞口由白车身侧顶盖横向框架件和纵向框架件界定。它们通常分别由两个壳件构成,壳件借助相应的凸缘等相互接合以形成相应空腔。由于车顶模块安置在车顶上,因此总体上需要相当大的结构空间,以便一方面用于车顶的呈空心梁状的相应横向框架件和纵向框架件且另一方面用于车顶模块的相应模块框架横向件和纵向件。因此,例如车顶模块的部件(例如像滑动盖和/或升降盖的驱动机构)在车辆前行方向上看仅布置在白车身侧的前车顶横梁之前。这又造成可供车辆乘客观察所用的车顶模块透视开口最多能够一直向前延伸到所述的部件,由此能够总体相应小地设计透视开口的净尺寸。
此外,从DE 100 46 674 A1中得知一种车顶模块,在此,用于滑动顶盖/升降顶盖的驱动马达根据第一变型实施方式被安装在按照壳罩构型设计的前模块框架横梁的空腔内。根据车顶模块的第二变型实施方式,驱动马达直接布置在呈空心梁状构成的前模块框架横梁的下方。两个变型实施方式的共同点是,车顶模块至少在其前侧区域中相当厚,这对前座乘客的头部空间产生不利影响。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车顶的车顶模块以及一种具有安置在车顶洞口内的车顶模块的轿车,其在车顶结构总重减轻的同时具有相对高的刚性。本发明的任务也是指出一种用于车顶的制造方法,车顶适用于容纳具有相对大的透视区域的车顶模块并且还允许车顶结构仅具有轻的总重。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车顶模块、一种具有权利要求6的特征的这种车顶模块在车顶的车顶洞口中的布置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完成。包含合适的发明改进方案的有利设计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该车顶模块包括模块框架和至少一个顶盖部件,该模块框架具有前模块框架横向件和后模块框架横向件和相应的侧向模块框架纵向件,该顶盖部件被保持在模块框架上。该车顶模块的特点是,在轿车的前行方向上看靠前的模块框架横向件被设计成壳件,壳件能够与白车身侧壳件相连接,以形成包围出空腔的车顶横梁。不同于已知车顶模块(其中,前模块框架横向件被连接至预先制成的且通常呈双壳状的车顶横梁),本发明因此现在规定,针对车身顶盖和模块框架提供唯一的、即共用的前车顶横梁,其一方面通过白车身侧壳件且另一方面通过作为第二壳件的前模块框架横向件来构成。该车顶横梁因此是一种复合件,其由相应的下白车身侧壳件和上车顶模块侧壳件构成,其中,这两个壳件可以由相应的金属合金构成,但或者也可以由塑料构成。在这里也可以想到典型的复合构件,即,其中一个所述壳件例如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另一个壳件由塑料材料构成。但重要的是,中空箱形车顶横梁由白车身侧壳件和车顶模块侧壳件(其仅当车顶模块安装在汽车上时才出现)构成。相比于典型结构形式、即还要将车顶模块的框架横向件在车辆纵向上向后错开地加装或安放于其上的多壳式车身-车顶横梁,如前所述组装的前车顶横梁不仅具有重量优势,还允许减小在车辆纵向上要提供的结构空间和进而能够扩大车辆乘客用透视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姆勒股份公司,未经戴姆勒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36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健康的致动器分配
- 下一篇:催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