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3524.8 | 申请日: | 2019-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75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和树;木嶋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10N30/88 | 分类号: | H10N30/88;B06B1/06;H10N30/87;H10N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杨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器件 | ||
压电元件(10)具有压电素体(11)、配置于压电素体的第一主面(11a)的第一外部电极(13)、配置于压电素体的第二主面(11b)的第二外部电极(15)。振动部件(20)具有:第三主面(20a),其具有导电性;第四主面(20b),其与第三主面相对。振动部件配置为第三主面与第一外部电极相对。保护层(30)被配置为覆盖压电元件。保护层具有第一树脂层(31)及第二树脂层(32)。第一树脂层配置为覆盖压电素体及第二外部电极。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三主面之间,并且将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三主面接合。第一树脂层的硬度比第二树脂层的硬度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器件。
背景技术
已知的压电器件具备压电元件和振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压电元件具有压电素体、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压电素体具有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第一外部电极配置于第一主面。第二外部电极配置于第二主面。振动部件具有第三主面和与第三主面相对的第四主面,第三主面具有导电性。振动部件配置为第三主面与第一外部电极相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0701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振动器件中,如下所述,压电元件的电特性可能劣化。在水分浸入压电素体的情况下,构成压电素体的压电陶瓷材料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可能溶出。例如,可能产生压电特性的劣化、压电元件的电阻或静电容量的变化、或电极的短路。在压电陶瓷材料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溶出的情况下,压电元件的电特性可能劣化。压电元件的电特性的劣化可能对振动器件的振动特性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压电元件的电特性的劣化的振动器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振动器件具备压电元件、振动部件、保护层。压电元件具有压电素体、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压电素体具有相互相对的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第一外部电极配置于第一主面。第二外部电极配置于第二主面。振动部件具有第三主面和与第三主面相对的第四主面,第三主面具有导电性。振动部件配置为第三主面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相对。保护层被配置为覆盖压电元件。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三主面被电连接。保护层具有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第一树脂层被配置为覆盖压电素体及第二外部电极。第二树脂层配置于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三主面之间,并且将第一外部电极和第三主面接合。第一树脂层的硬度比第二树脂层的硬度小。
上述一个方式中,保护层配置为覆盖压电元件,因此,保护层抑制水分向压电素体内的浸入。因此,上述一个方式抑制压电元件的电特性的劣化。
在压电元件被保护层覆盖的结构中,保护层可能阻碍压电元件的位移,并且保护层可能阻碍从压电元件向振动部件的位移的传输。
第一树脂层的硬度比第二树脂层的硬度小。因此,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与第一树脂层的硬度为第二树脂层的硬度以上的结构相比,第一树脂层难以阻碍压电元件的位移。第二树脂层的硬度比第一树脂层的硬度大。因此,上述一个方式中,与第二树脂层的硬度为第一树脂层的硬度以下的结构相比,第二树脂层难以阻碍从压电元件向振动部件的位移的传输。其结果,保护层难以阻碍压电元件的位移,且难以阻碍从压电元件向振动部件的位移的传输。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第二外部电极的表面也可以具有由第一树脂层覆盖的第一区域和从第一树脂层露出的第二区域。在该情况下,到达第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路径通过经由第二区域而被实现。因此,本结构简化实现到达第二外部电极的电连接路径的结构。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从与第二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压电元件也可以位于振动部件的第三主面的大致中央。从与第二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第二区域也可以位于第二外部电极的表面的大致中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3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