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芯电缆的止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1264.0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4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小森洋和;村田高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G15/04 | 分类号: | H02G15/04;H01B7/282;H02G1/14;H02G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洪磊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止水 结构 | ||
多芯电缆(10)的止水结构(11)具备:多芯电缆(10),由护套(15)包围电力线(13)及信号线(14);热缩管(18),具有将护套(15)包覆的护套包覆部(19)和电线包覆部(20),电线包覆部(20)与护套包覆部(19)相连并且将从护套(15)的前端部(16)导出的电力线(13)及信号线(14)包覆;止水部(22),配置于电线包覆部(20)与电力线(13)及信号线(14)之间的间隙,使电线包覆部(20)与电力线(13)及信号线(14)之间止水;以及保护器(12),在内部保持热缩管(18),并且具有位于热缩管(18)的前端部附近的止动部(42),热缩管(18)被设定成护套包覆部(19)的长度尺寸(L1)大于电线包覆部(20)的前端部(16)与止动部(42)之间的间隔(L2)。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具备多条电线的多芯电缆的止水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多条电线用护套包围而构成的多芯电缆的止水结构,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多芯电缆的止水结构。从多芯电缆的端部导出多条电线。在从多条电线的外周到护套的外周的区域覆盖有热缩管。热熔块以熔融后固化的状态保持在热缩管与多条电线之间。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多芯电缆的护套的端部,多条电线分支的部分被止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2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热缩管通过加热而收缩成预定形状。因此,在热缩管的加热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通电的多芯电缆发热,从而热缩管再次被加热,结果是,有可能热缩管进一步收缩。于是,热缩管有可能从护套的端部向整体上外径尺寸较小的多条电线的外周部分移动。这样,当热缩管脱离护套时,熔融后固化的热熔块露出,有可能多芯电缆的止水性能降低。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抑制多芯电缆的止水性能降低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具备:多芯电缆,由护套包围多条电线,并且从所述护套的端部导出所述多条电线;热缩管,具有将所述护套包覆的护套包覆部和电线包覆部,所述电线包覆部与所述护套包覆部相连并且将从所述护套的所述端部导出的所述多条电线包覆;止水部,配置于所述电线包覆部与所述多条电线之间的间隙,使所述电线包覆部与所述多条电线之间止水;以及保护器,在内部保持所述热缩管,并且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热缩管中所述电线包覆部侧的端部附近,所述热缩管被设定成所述护套包覆部的长度尺寸L1大于所述电线包覆部侧的所述端部与所述止动部之间的间隔L2。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是由于热缩管受热收缩从而热缩管将要向脱离护套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也可通过止动部支承热缩管。在热缩管中电线包覆部侧的端部与止动部抵接之前,热缩管最大移动电线包覆部侧的端部和止动部的间隔L2。因为护套包覆部的长度尺寸L1被设定成大于上述的间隔L2,所以在热缩管中电线包覆部侧的端部支承于止动部的状态下,护套包覆部的至少一部分维持成将护套包覆的状态。由此,可抑制热缩管从护套的端部脱离,所以可抑制配置于电线包覆部与多条电线之间的止水部露出。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多芯电缆的止水性能降低。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所述止动部相对于所述热缩管中所述电线包覆部侧的所述端部位于从所述护套包覆部朝向所述电线包覆部的方向的前方。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热缩管将要向脱离护套的方向、即从护套包覆部朝向电线包覆部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可利用止动部确实地防脱。由此,能够确实抑制多芯电缆的止水性能降低。
所述保护器具有保持所述护套的护套保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12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