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除臭性/抗菌性的表面层的内饰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5314.8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1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古馆学;井上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L9/01 | 分类号: | A61L9/01;A01N59/16;A01N59/20;B60R13/02;C08J7/04;C09D5/14;C09D7/61;C09D183/00;C09D201/00;E04F1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除臭 抗菌 表面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饰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内饰材料具有显示除臭性和抗菌性的高透明性薄膜的表面层。所述内饰材料具有包含i)氧化钛粒子和ii)含有抗菌性金属的合金粒子的表面层。所述内饰材料其在含有ii)的抗菌性金属的合金粒子中所含有的抗菌性金属为选自银、铜以及锌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本发明的内饰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包含i)氧化钛粒子和ii)含有抗菌性金属的合金粒子的分散液涂布在内饰材料的表面的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除臭性/抗菌性的表面层的内饰材料,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为涉及具有除臭性/抗菌性、且具有高透明性的表面层的内饰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消费者在寻求着生活空间中的“安全/安心”和“健康/舒适”。以及为了抑制从与生活有关的产品或建筑物排放出的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Organic Compounds)以及汗臭、加龄臭、烟草臭以及厨房垃圾臭等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异味、并为了防止细菌和真菌(霉菌)等的微生物的污染,在寻求着具有除臭、抗菌效果的材料。
在通过除臭剂除去异味的方法中,其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被划分为化学性除臭法、物理性除臭法、感觉性除臭法以及生物性除臭法等而被使用。由于化学性除臭法通过将恶臭源物质与除臭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无臭化,因此能够对特定的恶臭源物质进行高选择性的除臭。由于物理性除臭法通过物理性吸附而从空气中去除恶臭源物质,因此能够相对容易地用一种吸附剂同时吸附多种恶臭源物质。作为该吸附剂,可使用活性炭、沸石、硅胶、氧化铝、二氧化钛以及环糊精等。感觉性除臭法为用芳香成分去掩盖或中和恶臭等,进而使其不会感觉性地感受到恶臭的除臭方法。该除臭方法与其它的除臭方法不同,因为不会从空间除去恶臭源物质,因此,可以说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并未得到除臭效果。生物学性的除臭法为通过抑制为恶臭来源的微生物的繁殖来抑制自身产生恶臭的方法。
作为喷雾式除臭剂,已知为将这些除臭方法单独或多种地进行组合使用者,但它们的除臭效果和其持续性均为不充分。
从各种除臭方法的特征加以考虑,为了对应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各种臭味的除臭,其优选为物理性除臭法,进一步优选为根据状况/场所将其它的除臭方法与物理性除臭法进行组合。
例如,汗臭为通过汗液繁殖细菌,并且该细菌进一步分解与汗液混合的皮脂等时所产生的。厕所臭的主要成分为通过附着在厕所及厕所周围的尿液而导致细菌增殖,进而该细菌分解尿液产生的氨。因此,由于抑制这些细菌的增殖才能有效地抑制臭味的产生,所以,若将生物性除臭法与物理性除臭法进行组合,则在可除去臭味的同时还能抑制臭味的产生源,其更为有效。
迄今为止,将抗菌剂添加在被使用在物理性除臭法的吸附剂中的方法,作为抗菌剂/除臭剂已被商品化。但是,这些抗菌剂/除臭剂的除臭效果/抗菌效果大多不充分,并且在大多数产品中并未表现出抗霉菌的效果。另外,由于这些吸附剂大多为颗粒状或粉末状,不能散布或喷雾到空气中,因此,臭味与吸附剂接触直至被吸附则需要时间,从而难以得到速效性。此外,其将一直保持它们的外观设计性的吸附剂附着在建筑物的内外装饰的建筑材料和家具、衣类和窗帘等的纤维产品或家电产品等上,因此,难以赋予除臭效果/抗菌效果。
抗菌剂/抗霉菌剂可大致分为有机类材料和无机类材料。以往被经常使用的有机合成类抗菌剂/抗霉菌剂为廉价,且即使少量也为有效。但是,这些有机合成类抗菌剂/抗真菌剂大多仅能够对特定的微生物发挥效果(抗菌谱狭窄),其有可能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霉菌等的作用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在这些有机合成类抗菌剂/抗霉菌剂中容易产生耐性菌,进而存在着耐热性差、速效性优异,但持续性低等的问题。而且,人们越来越担心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关抗菌剂其无机类抗菌剂已成为主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53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催化剂转印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使用重组腺病毒的多价活流感疫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