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束及其制造方法、预浸料坯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4701.X | 申请日: | 201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6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奥田治己;松本直浩;佐道祐贵;田中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F9/22 | 分类号: | D01F9/22;C08J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焦成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及其 制造 方法 预浸料坯 以及 增强 复合材料 | ||
1.碳纤维束,其中,微晶尺寸Lc、通过单纤维复合材料压缩碎裂法测得的单纤维压缩强度Fc及树脂含浸线束拉伸试验中的初始弹性模量E0的关系同时满足以下的式(1)~(3),并且Lc为2.60nm以上且4.00nm以下,其中,所述Lc的单位是nm,所述Fc和E0的单位是GPa,
Fc≥1.3×10/Lc-0.3 ··· (1)
E0≤80×Lc+155 ··· (2)
E0≥330 ··· (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束,其实质上无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束,其中,碳纤维束中存在的起毛数为2个/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束,其中,平均可撕裂距离为800~1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束,其中,线束拉伸强度为4.8GPa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束,其中,单纤维直径为5.0μm以上,微晶尺寸Lc与通过阿基米德法求出的比重SG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4)及(5),其中,所述Lc的单位是nm,
SG≥0.0633×Lc+1.565 ··· (4)
2.85≤Lc≤4.00 ··· (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束,其中,单纤维直径为6.0μm以上。
8.预浸料坯,其是将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束含浸于热固性树脂而成的预浸料坯,热固性树脂的固化物的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
9.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包含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束和基体树脂。
10.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束的制造方法,其中,经过将聚丙烯腈系前体纤维束在含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耐燃化工序、将所述耐燃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在最高温度为500~1000℃的非活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预碳化工序、将所述预碳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在最高温度为1700~3000℃的非活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碳化工序、和对所述碳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进行氧化处理的工序而得到实质上无捻的碳纤维束,
所述耐燃化工序进行至纤维束的红外光谱中的1453cm-1峰强度相对于1370cm-1的峰强度之比成为0.60~0.70的范围、且红外光谱中的1254cm-1的峰强度相对于1370cm-1的峰强度之比成为0.50~0.65的范围为止,
所述碳化工序中纤维束的张力为4.0~6.0mN/dtex,并且
所述碳化工序进行至纤维束的微晶尺寸Lc相对于最高温度T而言成为Lc≥2.00×10-3×T-0.90为止,其中,所述Lc的单位是nm。
11.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束的制造方法,其中,经过将聚丙烯腈系前体纤维束在含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耐燃化工序、将所述耐燃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在最高温度为500~1000℃的非活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预碳化工序、将所述预碳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在最高温度为1700~3000℃的非活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的碳化工序、和对所述碳化工序中得到的纤维束进行氧化处理的工序而得到碳纤维束,
所述耐燃化工序中的纤维束的张力为1.0mN/dtex以上,
所述耐燃化工序进行至纤维束的红外光谱中的1453cm-1峰强度相对于1370cm-1的峰强度之比成为0.60~0.70的范围、且红外光谱中的1254cm-1的峰强度相对于1370cm-1的峰强度之比成为0.50~0.65的范围为止,
所述碳化工序中的纤维束的捻数为2个捻回/m以上或者纤维束的表面的捻角为0.2°以上,并且所述碳化工序中的纤维束的张力为4.0mN/dtex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470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无线通信的演进型半持久调度
- 下一篇:用于无引线起搏治疗的基于特征的感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