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冷冻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23828.X | 申请日: | 201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6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冈本昌和;河野泰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C28/28 | 分类号: | F04C28/28;F04C18/02;F04C29/00;F25B1/00;F25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徐丹;邓毅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冷冻 循环 装置 | ||
提供可靠性高的涡旋压缩机(10)。涡旋压缩机(10)具有壳体(20)、涡旋压缩机构(50)、排出管(24)、第1温度传感器(15)和第2温度传感器(25)。涡旋压缩机构(50)配置于壳体(20)内,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到形成于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流路(R1~R3)。排出管(24)使压缩的制冷剂从壳体(20)的内部空间向外部流动。第1温度传感器(15)具有感温部(15a),感温部(15a)配置于制冷剂流路(R2),直接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第2温度传感器(25)配置于与第1温度传感器(15)不同的场所,对排出管(24)的表面、排出管(24)的内部空间或壳体(20)的表面中的任意一方的温度进行测量。
技术领域
涉及压缩机和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压缩机主体的过压缩/异常高温,进行压缩机的排出气体的温度测定。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41998号)中公开了将排出温度开关的温度计探针设置于压缩机主体的脉动充分衰减的下游的排出温度开关。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不是进行刚刚被压缩后的排出气体的温度测定,因此,有时产生温度测定的响应延迟。有时由于该响应延迟而损害压缩机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观点的压缩机具有壳体、压缩机构、排出管、第1温度传感器和第2温度传感器。压缩机构配置于壳体内,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到形成于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制冷剂流路。排出管使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壳体的内部空间向外部流动。第1温度传感器具有感温部。感温部配置于制冷剂流路。感温部直接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直接测量意味着,不是测量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管、从制冷剂接受热传递的部件的温度,而是直接测量制冷剂的温度。第2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与第1温度传感器不同的场所,对排出管的表面、排出管的内部空间或壳体的表面中的任意一方的温度进行测量。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测量反映了压缩机的构成部件的热容量和散热的影响的温度,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压缩机。
第2观点的压缩机在第1观点的压缩机中,第2温度传感器测量排出管的表面的温度。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更高精度地测量压缩机的温度。
第3观点的压缩机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压缩机中,第1温度传感器被配置成贯通壳体。此外,第1温度传感器从壳体的外侧拆装自如地进行安装。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
第4观点的压缩机在第1观点~第3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压缩机中,第1温度传感器的感温部相对于壳体热绝缘。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高精度地测定制冷剂的温度。
第5观点的压缩机在第1观点~第4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压缩机中,还具有引导板,该引导板配置于壳体内,减小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面积。而且,第1温度传感器对由引导板形成的空间的温度进行测量。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测定流速较快的制冷剂的温度,能够提高响应性。
第6观点的压缩机在第5观点的压缩机中,还具有马达,该马达在壳体内配置于压缩机构的下方,对压缩机构进行驱动。马达被配置成,在马达的外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一部分形成制冷剂流路。而且,引导板被配置成,将制冷剂引导至马达的外周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制冷剂流路。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低成本化。
第7观点的压缩机在第5观点或第6观点的压缩机中,排出管配置于壳体的内壁的附近区域中的、俯视观察时与由引导板形成的区域大致相反的一侧。根据这种结构,第2温度传感器能够对反映了不受第1温度传感器的影响的信息的温度进行测量。
第8观点的压缩机在第1观点~第7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压缩机中,第2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从壳体起的流路的长度为1m以内的范围内。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抑制传热损失和热容量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38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