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造装置及铸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22532.6 | 申请日: | 2019-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87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首藤健一;服部昌之;井手笼隆;高桥宏;宇佐美次徳;加加见佳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欧阳柳青;崔成哲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铸造装置,其具有:
炉,其贮存金属熔液;
模具,其在内部形成有型腔部;
筒状的供料部,其设置于所述炉;
熔液供给装置,其将所述炉内的熔液供给至所述供料部;
至少一个浇口部,其是将所述供料部的熔液填充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型腔部连接的筒状部件,将供给到所述供料部的熔液引导到所述型腔部内;以及
过滤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浇口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沿所述浇口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与该浇口部的内壁面的抵接部抵接,
在所述抵接部的附近设置有冷却通路,制冷剂在该冷却通路的内部流通,
所述浇口部是将上游镶块和下游镶块组合而构成的,所述上游镶块构成从所述抵接部的熔液填充方向上游侧端部到所述供料部侧的部分,所述下游镶块构成从所述抵接部的熔液填充方向上游侧端部到所述型腔部侧的部分,
所述冷却通路形成于所述下游镶块,
所述浇口部以所述下游镶块的熔液填充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型腔部内连通的方式贯插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模具的贯通孔内,
在所述上游镶块的外壁面与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隔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浇口部以所述下游镶块的熔液填充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型腔部连通的方式贯插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模具的贯通孔内,
在沿着所述浇口部的熔液填充方向的剖视图中,从所述下游镶块的内壁面到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的距离比从所述上游镶块的内壁面到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的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镶块是将分别为筒状部件的第一下游镶块和第二下游镶块组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一下游镶块是包含所述抵接部的部分,所述第二下游镶块构成所述下游镶块中的比所述第一下游镶块靠所述型腔部侧的部分,
所述第一下游镶块由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二下游镶块高的材料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镶块是将分别为筒状部件的第一下游镶块和第二下游镶块组合而构成的,所述第一下游镶块是包含所述抵接部的部分,所述第二下游镶块构成所述下游镶块中的比所述第一下游镶块靠所述型腔部侧的部分,
所述第一下游镶块由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二下游镶块高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部是在所述上游镶块的外壁面与所述贯通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的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造装置还具备浇口冷却装置,当所述型腔部内的熔液的温度降低到固相温度时,所述浇口冷却装置使制冷剂在所述冷却通路中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铸造装置还具备浇口冷却装置,当所述型腔部内的熔液的温度降低到固相温度时,所述浇口冷却装置使制冷剂在所述冷却通路中流通。
8.一种铸造方法,其使用了如下的铸造装置,该铸造装置具有:
炉,其贮存金属熔液;
模具,其在内部形成有型腔部;
筒状的供料部,其设置于所述炉;
熔液供给装置,其通过使所述炉内的压力上升而将该炉内的熔液供给到所述供料部;
至少一个浇口部,其是将所述供料部的熔液填充方向下游侧端部与所述型腔部连接的筒状,将供给到所述供料部的熔液引导到所述型腔部内;以及
过滤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浇口部,
所述浇口部是将下游浇口部和上游浇口部组合而构成的,所述下游浇口部设有所述过滤部件且构成熔液填充方向下游侧的部分,所述上游浇口部构成比所述下游浇口部靠熔液填充方向上游侧的部分,
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方法具有:
第一工序,在使用所述熔液供给装置使所述炉内升压而向所述型腔部填充了熔液后,维持该炉内的压力;
第二工序,当所述型腔部内的熔液的温度以及所述型腔部与所述下游浇口部的边界部的温度降低到固相温度时,使所述炉内的压力相比于所述第一工序中的压力上升;以及
第三工序,在所述下游浇口部内的熔液的温度降低至固相温度之后且所述上游浇口部内的熔液的温度降低至固相温度之前,对所述炉内进行减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25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命体征信息传感器和生命体征信息显示系统
- 下一篇:指刺激健康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