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害虫驱避剂组合物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21510.8 | 申请日: | 2019-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4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慧;榎本直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01N25/04 | 分类号: | A01N25/04;A01N25/18;A01N37/18;A01P17/00;C01B3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王玉玲;李雪春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害虫 驱避剂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长时间持续稳定地维持驱避效果的害虫驱避组合物。害虫驱避组合物包含害虫驱避成分、溶剂以及多孔粒子。多孔粒子是由在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形成细孔并聚集而成的粒子。在多孔粒子的红外线吸收光谱中,3730~3750cm‑1的范围的最大吸光度I1与1160~1260cm‑1的范围的最大吸光度I2之比(I1/I2)为0.005以下。此外,优选多孔粒子的孔容PV为大于1.0mL/g且为5.0mL/g以下,平均孔径PD为0.005~0.5μm的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害虫驱避成分、溶剂以及多孔粒子的害虫驱避组合物。尤其是涉及使抑制害虫驱避成分的经皮吸收以及使挥发稳定化并存的害虫驱避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蚊子、蚋、虻、跳蚤、尘螨、沙蝇、臭虫、螨虫等害虫的叮咬,使用配入有害虫驱避成分的驱虫制剂。即使是被允许向皮肤涂抹的害虫驱避成分(避蚊胺、派卡瑞丁等),也需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例如报告了如果将避蚊胺涂抹到皮肤上,则其约50%在6小时以内被经皮吸收。即,通过抑制经皮吸收,能够提高害虫驱避效果的持续性,并且能够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于是,已知有一种包含害虫驱避成分、硅酸酐、喷射剂以及溶剂的害虫驱避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按照该组合物,由于害虫驱避成分进入硅酸酐的细孔中,所以能够防止害虫驱避成分的挥发。另外,由于害虫驱避成分与皮肤直接触接的面积变小,所以能够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且能够减少发粘。
进而,已知有一种多孔有机粉末的微孔或者空隙内含浸有害虫驱避成分的害虫驱避组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20840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27140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害虫驱避成分进入二氧化硅的细孔中。但是,对于孔容为1mL/g以下的硅酸酐,由于进入的害虫驱避成分的量少,所以无法充分防止害虫驱避成分的挥发以及害虫驱避组合物的发粘。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气雾剂中包含空隙内含浸有害虫驱避成分的多孔有机粉末。但是,对于气雾剂,大多使用溶解害虫驱避成分的乙醇等溶剂作为稀释剂。在该情况下,成为害虫驱避成分与溶剂的混合溶液包含在多孔有机粉末内。不能完全进入细孔内的、剩余的害虫驱避成分,作为液相涂抹在皮肤上。因此,无法充分得到减轻发粘、降低害虫驱避成分的蒸发的效果。另外,避蚊胺等一部分的害虫驱避成分溶解塑料制品的作用很强。因此,如果在作为液相存在于皮肤上的状态下与塑料制品接触,则会产生塑料制品的劣化、外观上的不利的情况。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于是,本发明的害虫驱避组合物包含多孔粒子、害虫驱避成分以及溶剂,所述多孔粒子由含有二氧化硅的一次粒子形成细孔并聚集而成。而且,多孔粒子的红外线吸收光谱的3730~3750cm-1的最大吸光度(I1)与1160~1260cm-1的最大吸光度(I2)之比(I1/I2)为0.005以下。
按照这样的害虫驱避组合物,涂抹在皮肤上的害虫驱避成分能够被高效地吸收在多孔粒子的细孔中,能够减少与皮肤接触的害虫驱避成分。由此,能够抑制经皮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日挥触媒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1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