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将材料打印到靶区上的眼睛屈光治疗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1924.2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36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S·施密德;B·瓦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尔康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9/008 | 分类号: | A61F9/008;A61F2/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杜文树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材料 打印 到靶区上 眼睛 治疗 | ||
在某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进行眼睛的屈光治疗的系统包括激光器、打印机、以及计算机。激光器发射激光束,以使眼睛准备好进行屈光治疗。打印机将材料打印到靶区的打印区域上。打印机包括打印机头和打印机控制器。打印机头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并且打印机控制器使打印机头移动以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的特定位置。计算机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用于靶区的图案的指令。图案被设计成为眼睛提供屈光治疗。处理器指导打印机控制器移动打印机头,以根据图案将材料打印到打印区域上。
技术领域
本披露总体上涉及眼睛的屈光治疗、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将材料打印到靶区上的眼睛屈光治疗。
背景技术
眼睛的屈光治疗是指为改善视力而改变眼睛的屈光特性以减少屈光不正所进行的手术。当眼睛的形状没有正确弯曲光线时屈光不正发生,从而导致图像模糊。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是近视(近视眼)、远视(远视眼)、老花眼(近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丧失)、以及散光。典型的屈光治疗包括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自动板层角膜移植术(ALK)、激光角膜热成形术(LTK)、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以及角膜内环(Intacs)。
发明内容
在某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进行眼睛的屈光治疗的系统包括激光器、打印机、以及计算机。激光器发射激光束,以使眼睛准备好进行屈光治疗。打印机将材料打印到靶区的打印区域上。打印机包括打印机头和打印机控制器。打印机头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并且打印机控制器使打印机头移动以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的特定位置。计算机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用于靶区的图案的指令。图案被设计成为眼睛提供屈光治疗。处理器指导打印机控制器移动打印机头,以根据图案将材料打印到打印区域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用于进行眼睛的屈光治疗的方法包括从激光器发射激光束,以使眼睛准备好进行屈光治疗。计算机与打印机通信,打印机被配置用于将材料打印到靶区的打印区域上,其中打印机包括打印机头和打印机控制器,打印机头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打印机控制器使打印机头移动以将材料引导至打印区域的特定位置。计算机访问用于靶区的图案的指令,其中图案被设计成为眼睛提供屈光治疗。计算机指导打印机控制器移动打印机头,以根据图案将材料打印到打印区域上。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以举例方式更详细描述本披露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展示了用于眼睛的屈光治疗的系统的实例;
图2展示了用于眼睛的屈光治疗的方法的实例;
图3展示了图1的系统创建的用于矫正远视的植入物的实例;
图4展示了通过图1的系统沉积的用于矫正远视的材料的实例;
图5展示了通过图1的系统沉积的用于矫正散光和/或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材料的实例;以及
图6展示了通过图1的系统沉积的用于矫正近视的材料的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说明书和附图,详细示出了所披露的设备、系统、方法的示例性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所披露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是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穷举。
图1展示了用于眼睛12a的屈光治疗的系统10的实例。系统10包括打印机14,该打印机根据被设计成为眼睛12a提供屈光治疗的图案16来将材料(例如,生物或生物相容性材料)打印到靶区12的打印区域上。在一些情况下,靶区12可以是眼睛12a,打印机14将材料直接打印到眼睛12a上,以进行屈光治疗。在一些情况下,靶区12可以是植入物基材12b。当用材料打印植入物基材12b时,它产生待植入眼睛12a中以用于屈光治疗的植入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尔康公司,未经爱尔康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19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牙科组合物
- 下一篇: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