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口服薄膜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09860.2 | 申请日: | 2019-0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5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 发明(设计)人: | C·施密特茨;M·林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LTS勒曼治疗系统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9/70 | 分类号: | A61K9/70;A61K47/10;A61K9/00;A61K47/32;A61K47/36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邹智弘 |
| 地址: | 德国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口服 薄膜 | ||
描述了多层口服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药物的用途,该多层口服薄膜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重叠布置的层,所述层各自包含至少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其中该至少两个层通过至少一个密封件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密封件为非整面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口服薄膜、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口服薄膜是薄的含有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的膜,其被直接放置在口腔中或在口腔粘膜处并且在那里溶解。这些膜尤其包括薄的含活性物质的基于聚合物的膜,在将其施加至粘膜上,尤其是口腔粘膜上时,将活性物质直接给予其中。这些口服薄膜通常在外侧不是粘性的。口腔粘膜的非常良好的供血导致活性物质快速转移至血液循环中。该给药体系的有利之处在于,活性物质绝大部分通过粘膜吸收并且因此避免了可能是不利的在通常与液体一起给予的片剂形式的活性物质的常规剂型的情况下出现的“首过(Frist-Pass)代谢”。活性物质可以溶解、乳化或分散在膜中。合适的活性物质可以在口服薄膜溶解在口腔中之后被吞咽,并且因此通过胃肠道吸收。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口服薄膜的不利之处在于,最大单位面积重量以及因此所含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的量通过口服薄膜在其制备期间的干燥来确定。口服薄膜的单位面积重量越大,则越多的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可以包含于其中,然而口服薄膜的干燥时间由此延长至不再经济的时间。虽然可以通过提高的干燥温度抵消该不利之处,但是因此使药学活性的活性成分经受不希望的热负荷。另外,具有高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口服薄膜具有相对长的崩解时间,这取决于应用可能是不期望的。
上述问题原则上可以通过多层口服薄膜来克服。
多层口服薄膜由现有技术是已知的。
因此,WO 2011/134846 A1公开了多层口服薄膜,其包括含活性物质的层和含有与所述含活性物质的层中的活性物质不相容的物质的层,其中这两个层通过另一个位于这两个层之间的保护层分开。
US 2013/0017235 A1公开了多层口服薄膜,其中含活性物质的层被两个水可溶胀的聚合物层包围。
然而,其中将多个具有相对低单位面积重量的单独的层粘合或层合成复合结构的抑制的多层口服薄膜具有多个不利之处。一方面,必须将任选较大量的合适的粘合剂用于所述层之间。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制备这样的多层体系:首先制备第一层,并且在其干燥之后,将第二层层合至该第一层上。在第一层上的第二层干燥之后,然后可以任选地层合上第三层。通过这样的方法虽然可以提供多层薄膜,但是每次仅通过层合另外的层在已经存在的层上。这转而存在的不利之处在于,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由于多次涂布而更强烈地经受热负荷。此外,通过层合产生的复合结构,尤其是在口服薄膜的单个层不是粘性时,经常不是稳定的并且可能容易崩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不利之处。尤其是,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多层口服薄膜,其由多个具有相对低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单独的层构成,使所述层彼此固定地连接,从而可以将单独的层在经济上可接受的时间内干燥并且使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经受更少的热负荷。此外,多层口服薄膜在口腔中施加时应当相对快速地溶解。
上述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层口服薄膜得以解决,其中多层口服薄膜包括至少两个彼此重叠布置的层,所述层各自包含至少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其中该至少两个层通过至少一个密封件彼此连接,和其中至少一个密封件为非整面的。
这样的多层口服薄膜的特征在于,通过使用多个层,可以提高基于整个口服薄膜计的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的量,而不需要长的干燥时间或不必忍受药学活性的活性物质的热负荷。尤其是可以如此尽最大可能防止口服薄膜为了干燥而经受较长时间,尤其是长于约20min的通常用于干燥口服薄膜的温度,尤其是高于约70℃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TS勒曼治疗系统股份公司,未经LTS勒曼治疗系统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9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
- 下一篇:预编码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