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激光雷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9637.8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4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真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G01S7/497 | 分类号: | G01S7/49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周宏志;姜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雷达 装置 | ||
加热器(9)设置为对光学窗(8)进行加热,具备投光侧膜(F1)、受光侧膜(F2)、两个投光侧电极(LD1、LG1)、以及两个受光侧电极(LD2、LG2)。投光侧膜是设置为覆盖被遮蔽板(83)分隔的光学窗的内侧面中的、面向投光部(10)的设置空间的投光用部位的透明导电膜。受光侧膜是设置为覆盖被遮蔽板分隔的光学窗的内侧面中的、面向受光部(30)的设置空间的受光用部位的透明导电膜。两个投光侧电极对投光侧膜通电。两个受光侧电极对受光侧膜通电。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2018年1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09668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09668号的全部内容引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备光学窗的激光雷达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激光雷达装置,通过投射光,并接收反射光,来检测直至反射光的物体的距离等。此外,激光雷达也记为LIDAR,是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这种装置具有壳体,在壳体的供从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射出的光与从壳体的外部向内部入射的光通过的部位设置有供光透过的光学窗。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为了将附着于光学窗的雨滴、雪、污垢等除去,作为加热光学窗的加热器,使用以避开供光透过的部位的方式被布线的加热线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5-506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发明人进行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课题。
即,越远离被布线的部位,基于加热线的加热的效果越弱。因此,对于在供光透过的部位的周围布线加热线的现有技术而言,无法高效地加热最想加热的部位。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高效地加热激光雷达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窗的技术。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激光雷达装置具备:光检测模块、光学窗、遮蔽板、以及加热器。
光检测模块具有投光部以及受光部。投光部投射沿着预先设定的扫描方向扫描的光束。受光部接收从扫描范围到来的光。
光学窗设置于收纳光检测模块的壳体,供由光检测模块投射以及接收的光都透过。遮蔽板从光学窗的面向壳体内部的内侧面突出,为了抑制投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的泄漏,而设置于投光部的设置空间与受光部的设置空间之间。加热器对光学窗进行加热。
加热器具备:投光侧膜、受光侧膜、两个投光侧电极、以及两个受光侧电极。投光侧膜是以覆盖被遮蔽板分隔的光学窗的内侧面中的、面向投光部的设置空间的投光用部位的方式设置的透明导电膜。受光侧膜是以覆盖被遮蔽板分隔的光学窗的内侧面中的、面向受光部的设置空间的受光用部位的方式设置的透明导电膜。两个投光侧电极对投光侧膜通电。两个受光侧电极对受光侧膜通电。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光学窗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由透明导电膜与两个电极构成,因此被两个电极夹着的透明导电膜的整体被均匀地加热。因此,在光学窗中,能够均匀且高效地加热供光透过的部位。
另外,构成加热器的透明导电膜分别单独地设置于光学窗的投光用部位以及受光用部位。因此,能够缩短对透明导电膜通电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以相对低的电压高效地加热到所需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激光雷达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收纳在激光雷达装置的壳体内的光检测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表示分隔板相对于光检测模块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光学窗的内侧面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从侧面表示扫描部相对于光学窗的位置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96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碳酸酯树脂和制造方法
- 下一篇:纤维蛋白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