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渗透膜和反渗透膜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6270.4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2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北野宏树;山口晃生;远藤守信;奥提兹·梅迪纳·约苏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川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信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02 | 分类号: | B01D71/02;B01D69/00;B01D69/02;B01D69/10;B01D69/12;C01B32/05;C01B32/15;C23C14/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杨海荣;曲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渗透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的反渗透膜具备:多孔性支承基材(2);以及形成于多孔性支承基材(2)的表面,由含有组织化的碳的碳膜构成的分离活性层(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渗透膜和反渗透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反渗透膜(Reverse Osmosis Membrane:RO膜)中的分离活性层,尝试利用碳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硬质碳膜(金刚石状碳膜)作为分离活性层的反渗透膜。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利用具备含氮原子的非晶状的碳结构的碳膜作为分离活性层的反渗透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80259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6469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硬质碳膜的孔的最大直径小于0.86nm,虽然被称为反渗透膜,但其实际状态可以说是以贯通硬质碳膜的形式形成恒定的孔,根据相对于其孔径的物质的尺寸而进行筛分的过滤膜的一种。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反渗透膜中,氯化钠水溶液(浓度:0.01M)中的氯化钠的阻止率停留在80%左右。
专利文献2的碳膜是利用了扩散原理的过滤膜,推测为其不具备恒定的贯通孔,具备形状不断变化的小孔。因此,在专利文献2的反渗透膜中,氯化钠水溶液(浓度:0.2质量%)中的氯化钠的阻止率(脱盐率)最大记录为96.8%。然而,专利文献2的碳膜的耐久性存在改善的余地,此外,也要求阻止率(脱盐率)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脱盐性能(分离性能)等优异的碳膜作为分离活性层的反渗透膜。
(技术方案)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即,
1一种反渗透膜,其具备:多孔性支承基材;以及分离活性层,形成于所述多孔性支承基材的表面,由含有组织化的碳的碳膜构成。
2根据所述1所述的反渗透膜,其中,NaCl水溶液(浓度:3.2质量%)在5.5MPa以上的过滤压力下脱盐时的脱盐率为99%以上。
3根据所述1或2所述的反渗透膜,其中,所述多孔性支承基材包含:无纺布状的背衬层;以及形成于所述背衬层上的多孔性塑料层。
4一种反渗透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涂覆膜形成工序,将能够溶解于规定的溶剂的涂覆膜形成在不溶于所述溶剂的多孔性支承基材的表面上;预碳膜形成工序,利用将碳作为靶材的物理蒸镀法,在所述涂覆膜上形成预碳膜;涂覆膜去除工序,在形成所述碳膜后,利用所述溶剂将所述涂覆膜溶解去除;以及组织化工序,压缩所述预碳膜,形成由含有组织化的碳的碳膜构成的分离活性层。
(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利用脱盐性能(分离性能)等优异的碳膜作为分离活性层的反渗透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反渗透膜的剖面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交叉流过滤方式的过滤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各膜中的透水/脱盐的评价结果的图表。
图4是示出使用TEM得到的样品1~3的各膜的衍射图案的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样品1~3的各膜中的衍射图案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由经过中心倾斜45°的线抽出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反渗透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川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信州大学,未经北川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信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62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