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测量聚合物溶液中的不溶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6007.5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7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梁辉秀;林佳贤;崔相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G01N15/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伟;高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测量 聚合物 溶液 中的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用平面光源来测量电极浆料生产中使用的聚合物溶液中的不溶材料的方法。本发明的用于测量聚合物溶液中的不溶材料的方法包括:在透明板上施加聚合物溶液的溶液施加步骤;利用光源向施加在所述透明板上的所述聚合物溶液供应光的光供应步骤;拍摄穿过被施加在所述透明板上的所述聚合物溶液而传输的所述光的形状的拍摄步骤;和利用所拍摄的图像来确认所述聚合物溶液中的所述不溶材料的数目和粒子尺寸的测量步骤。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8年8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90666的优先权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测量在制备电极浆料时使用的聚合物溶液的不溶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能够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已被广泛地用作无线移动装置的能源。此外,二次电池作为电动车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等的能源已受到关注,所述电动车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等作为针对使用化石燃料的现有汽油车辆和柴油车辆的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而提出。因此,由于二次电池的优点,当前使用二次电池的应用的类型十分多样化,并且预期二次电池将来将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和产品。
二次电池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包括正极电极、分隔件和负极电极的电极组件插入在袋中,并在其中注入电解质。通过在电极片上施加正极电极活性材料和负极电极活性材料而形成构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
锂钴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复合氧化物等被用作锂二次电池的正极电极活性材料,碳材料主要被用作负极电极活性材料,而且还考虑将硅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用作负极电极活性材料。
为了制备这样的二次电池的电极,通过将活性材料、导电材料、粘合剂等散布在溶剂中来制备浆料。因此,浆料被直接地施加到电极集电器并被干燥,从而形成二次电池的电极。可替代地,浆料被施加在单独的支撑件的上部上并被干燥,然后从支撑件剥离的膜被层压在集电器上,从而形成二次电池的电极。
在使用增稠剂或粘合剂溶液来制备电极浆料的情况下,由于不易溶解,所以可能产生不溶物。此类不溶物可以导致电极的表面缺陷和二次电池的电阻增加。
当前,在使用增稠剂或粘合剂溶液制造电极浆料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测量不溶物的方法是:利用刮板将溶液施加到板10上,并且在光线30中测量所施加的溶液20中示出的凝胶21的数目。
该测量方法的标准根据测试人员而有所不同,并且即便当测量由同一人员执行时,也可能出现测量误差。此外,该测量方法的缺点在于,因为不能测量由不溶物引起的凝胶的尺寸,因此在当制造实际的电极时,在确定是否由于不溶物而降低了电池的性能时存在限制。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生产电极浆料中使用的聚合物溶液的不溶物的数目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文提及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和以前要求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用于测量聚合物溶液的不溶物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如下一种方法:通过使用具有固定间隔的刮板来刮擦并施加所述聚合物溶液,从底部供应光,同时从顶部拍摄已穿过所述溶液的光的形状,从而有效地测量由所述不溶物引起的凝胶的数目和尺寸。
[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测量聚合物溶液的不溶物的方法可以包括:在透明板上施加聚合物溶液的溶液施加步骤;通过光源向被施加在所述透明板上的所述聚合物溶液供应光的光供应步骤;拍摄已穿透被施加在所述透明板上的所述聚合物溶液的所述光的形状的拍摄步骤;和利用所拍摄的图像来检查所述聚合物溶液中的不溶物的数目和粒子尺寸的测量步骤。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物溶液可以是用于制备二次电池的电极浆料的聚合物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新能源,未经株式会社LG新能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60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