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02823.9 | 申请日: | 2019-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0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肠内菌群移植临床研究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61K35/741 | 分类号: | A61K35/741;A61K9/10;A61K47/04;A61P1/10;A61P1/12;A61P17/00;A61P25/18;A61P25/24;A61P29/00;A61P1/04;B82Y5/00;B82Y40/00;A23L33/135 |
| 代理公司: | 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国梁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活体微生物 施用 溶剂 | ||
[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组合物,其能够得到与施用方法和施用途径无关的迅速、确实的植活效果。[解决手段]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组合物,其包含下述(I)至(III):(I)至少一种以上的活体微生物,(II)溶剂,(III)纳米尺寸以下的气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微小的气泡的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等。
背景技术
近年来,存在于活体中的微生物的功能备受瞩目,其中指出了“肠内菌群”的平衡的重要性。
术语“肠内菌群”为相同种类或性质的肠内微生物某种程度集合起来而在肠壁上生活的样子,看起来像是相同种的花簇集起来开放的花园那样,因此而得名的术语。
该“肠内菌群”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类间的比率”被称为“肠内菌群平衡”,因生物的种类或每个个体而异,特别是像所说的“病皆自肠始”那样,已知在罹患某些疾病的情况下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肠内菌群平衡”与健康的同种生物(在人的情况下为人)的倾向相比存在不同。
作为“肠内菌群平衡”的改善方法,可列举例如作为代表性的乳酸菌饮料等的摄取等,但仅靠这些难以显著改善。
为此,在2013年时,荷兰的研究组使用“将源自健康个体的肠内菌群本身直接移植到患者的肠内”这样的划时代的方法(肠内菌群移植)(非专利文献1),其效果广受瞩目,结果在现在不论在日本国内外,都有许多以治疗各种疾病为目的的项目在进行中(非专利文献2)。
所述“肠内菌群移植”具体而言是指“粪便(来源的)微生物移植”,为将粪便利用生理盐水等溶剂进行溶解而得到的包含肠内微生物的组合物移植至其它个体的技术。
然而,可以说在现有的“肠内菌群移植”技术中存在着各种应该改善的方面。
首先,在现有方法中,存在认为经移植的活体微生物为了在活体中以活着的形式定居(以下记载为“植活”)而需要数天的问题。
因此,认为经移植的“肠内菌群”会在该数天期间基本被排泄掉,形成就结果而言并不留在患者体内的原因之一。
其次,可列举现有使用的施用方法几乎全部采用了大肠内窥镜方式,因此,对患者造成的负担较大的问题。
再次的问题是,报告了作为最大的课题,不论各种尝试,在移植后的活体微生物的定居率(以下记载为“植活率”)也仅留下2~3成,结果是具有在作为最终目标的疾病治疗中也未得到期待程度的效果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在进行产生直径为数十μm以下的微小的气泡即所谓微泡或低于1μm的纳米气泡等的装置的开发(专利文献1等),含有这些气泡的溶液已经在医疗、农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种领域中使用。
但如本发明这样的使用包含微小的气泡的溶液(所谓纳米气泡水),使细菌以活着的状态在活体中植活的技术思想至今尚不存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8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uodenal Infusion of Donor Feces for RecurrentClostridium difficile(Els van Nood,et al,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nuary 31,2013,vol.368,no.5,P.407-415)
非专利文献2:炎症性肠病中的粪便微生物移植法的过去、现在、未来(ModernMedia,62卷,3号,2016[肠内菌群],P.69-7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肠内菌群移植临床研究株式会社,未经肠内菌群移植临床研究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28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