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95443.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77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车功健;肖光胜;李崇学;朱尚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公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08 | 分类号: | G01S13/08;G01S7/02;G01B15/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和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79 | 代理人: | 邓燕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式微 变形 雷达 实时 监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涉及隧道监测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人工对隧道是否发生变形的监测方式费时费力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信号发生器和反射器,信号发生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与第一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信号发生器能够发出模拟信号并对模拟信号进行接收;反射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用于与第二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反射器能够反射模拟信号,通过信号发生器和反射器监测隧道变形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监测准确度,而且节省人力,能够有效提高监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监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隧道施工和运营期间,由于不良地质条件等原因导致隧道变形,为了能够保证安全施工和运营,并给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消息,应及时准确地对隧道变形情况进行监测。
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测量的方式对隧道内壁的变形情况进行测量,由于隧道变形累积的过程,人工难以对微小的形变量进行有效测量,而且人工监测的方式耗时耗力,难以提高监测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包括:信号发生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与第一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信号发生器能够发出模拟信号并对模拟信号进行接收;反射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用于与第二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反射器能够反射模拟信号,以使信号发生器接收反射器反射的的模拟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包括信号发生器和反射器,信号发生器上的第一安装部用于与第一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反射器上的第二安装部用于与第二安装位实现固定安装,能够理解的是,将信号发生器安装于隧道一侧的侧壁上,将反射器安装于隧道另一侧的侧壁上,信号发生器与反射器相对设置,信号发生器发出的模拟信号能够传输至反射器处,并通过反射器将模拟信号反射至信号发生器处,信号发生器对模拟信号进行接收,根据发出模拟信号的时刻以及接收模拟信号的时刻的时间差,以及模拟信号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能够确定信号发生器与反射器的距离,根据该距离是否发生变化,从而能够确定隧道是否有发生变形,通过信号发生器和反射器监测隧道变形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监测准确度,而且节省人力,能够有效提高监测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信号发生器为雷达发射器;反射器为角发射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雷达发射器能够发射雷达信号,角反射器能够对雷达信号进行反射,从而根据雷达信号的传输时间确定雷达发射器与角反射器的相对距离,雷达信号不易受到环境中的光线和尘土的干扰,使用雷达信号监测雷达发射器与角反射器的相对距离,能够有效提高监测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件,一端与第一安装位固定;连接板,固定于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锁紧件,第一安装部被构造为孔状,连接板上设置安装孔,锁紧件穿过安装孔和第一安装部,以将信号发生器锁紧于连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能够安装于隧道内壁上,第一连接件对连接板起到承载作用,锁紧件将信号发生器锁紧于连接板上,避免信号发生器相对连接板晃动,提高信号发生器的监测准确性,通过锁紧件对信号发生器进行固定的方式便于将信号发生器拆装于连接板,信号发生器内设置有供电电池,通过对信号发生器进行拆装,从而便于对电量不足的信号发生器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非接触式微变形雷达实时监测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件,一端与第二安装位固定;万向接头,固定于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反射器的第二安装部与万向接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件能够安装于隧道内壁上,万向接头固定于第二连接件上,反射器能够安装于万向接头上,万向接头能够转动,从而便于对反射器的角度进行调整,保证反射器反射的模拟信号能够被信号发生器接收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公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公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95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装纸箱生产用烘干装置
- 下一篇:枢椎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