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稳流装置及紧耦合后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94203.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98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沈红光;曾凡;孙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小清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装置 耦合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稳流装置及紧耦合后处理系统,应用于发动机的紧耦合后处理中,包括稳流管体,稳流管体连接于增压器的涡轮机出口和紧耦合后处理的最上游进气口之间,稳流管体内设置有多个自稳流管体的轴心径向辐射延伸至稳流管体内壁的稳流叶片,且稳流叶片贯穿稳流管体的轴向。通过将上述气体稳流装置连接于增压器的涡轮机出口和紧耦合后处理的最上游进气口之间,尾气经过气体稳流装置时,稳流叶片能够对旋流气体进行切割,通过稳流叶片与稳流管体所形成的流道腔体将旋流变成稳定平顺的流体,尾气流体能够充分与后处理中的催化剂接触并反应,且无热量损失,继而提高了后处理的转化效率,降低紧耦合后处理的尾气中NOx和PM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稳流装置及紧耦合后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柴油机法规越来越严苛,发动机厂家纷纷选择不同技术路线作为应对措施,现有紧耦合后处理包括多种组合形式,如:将DOC、DPF和SCR三种后处理装置封装到一起,紧耦合在涡轮机出口处;或将DOC和SCR紧耦合在涡轮机出口处,后接管路连接DOC、DPF和SCR从而实现超低排放。
其中,紧耦合后处理,即将下游后处理的位置移动至增压器涡轮机出口附近,然而当废气经过涡轮机涡壳后,易形成旋流状态进入下游后处理中,此时应用紧耦合后处理时,容易造成气体因旋流进入后处理中,与催化剂接触不完全,继而与后处理催化剂反应不完全,降低反应速率,从而使NOx和PM排放增加,污染空气。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紧耦合后处理的尾气中NOx和PM排放增加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稳流装置及紧耦合后处理系统,以解决紧耦合后处理的尾气中NOx和PM排放增加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稳流装置,应用于发动机的紧耦合后处理中,包括稳流管体,所述稳流管体连接于增压器的涡轮机出口和紧耦合后处理的最上游进气口之间,所述稳流管体内设置有多个自所述稳流管体的轴心径向辐射延伸至所述稳流管体内壁的稳流叶片,且所述稳流叶片贯穿所述稳流管体的轴向。
优选地,所述稳流叶片沿所述稳流管体轴向方向呈上下交替起伏的波浪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稳流管体对应与所述涡轮机出口连接的一端的端口处还设置有与所述稳流叶片一一对应布置分流叶片,且所述分流叶片所在平面均与所述稳流管体的轴心呈预设倾角布置。
优选地,所述稳流管体的中心位置还设置有固定管,所述稳流叶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所述稳流叶片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稳流管体的内壁上;所述分流叶片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管的外壁上,所述分流叶片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稳流管体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管的内部还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管的轴向布置的导流叶片。
优选地,所述导流叶片为自所述固定管的中心均匀分布的C形板。
优选地,所述稳流叶片沿所述稳流管体的轴心的周向均匀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942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检修的减速箱
- 下一篇:阴道评估用盆底功能训练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