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口罩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92740.2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45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华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椰国活性炭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11 | 分类号: | A41D13/11;A41D3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陈践实 |
地址: | 571100 海南省海口***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口罩 | ||
一种新型口罩,包括口罩过滤本体及两根挂耳绳,口罩过滤本体具有四个角部,挂耳绳上设置用于可调组件,可调组件包括第一柱体及第二柱体,第一柱体的外圆周面上具有轴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通孔,第二柱体的外圆周面上具有轴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通孔,两第二通孔的间距等于两第一通孔的间距,第二柱体的其中一端面具有柱形插槽,第一柱体插入柱形插槽内,第一柱体的插接端与柱形插槽的槽底之间固设有弹簧,第一柱体的与其插接端相对的一端的圆周面上设置限位凸起,挂耳绳的一端穿过上部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另一端穿过下部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挂耳绳的两端分别与口罩过滤本体的同侧的两角部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罩,尤其涉及一种挂耳绳可调节的新型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主要用于过滤有害气体、各种粒径的灰尘或者避免口腔飞沫,一般由口罩过滤本体及挂耳绳组成,然而现有的挂耳绳长度一般都是不可调节的,每个使用者使用的长度不同,如果挂耳绳过长,则密封性不够好,起不到过滤效果,如果挂耳绳过短,长时间佩戴会让使用者耳部有疼痛感。
另外,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过滤PM10、PM7、PM5、PM2.5、PM1的口罩,但对于低微尘毒的过滤的口罩缺很少见,低微尘毒是指某些致癌物质,如苯及苯的同系物、多环芳烃、苯并(a)芘,一般不单独以悬浮或其他的气体存在,通常是吸附在细微颗粒物上,当吸附在PM10、PM7、PM5、PM2.5、PM1普通粉尘或烟尘上时,这些普通粉尘或烟尘就会变成毒粉尘,这些毒粉尘中含毒剂量是低微的,吸入者一般不会立即引起急性中毒,因此称为低微粉尘,如长期吸入低微粉尘,则对人体各系统有严重影响(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种针对低微粉尘的过滤口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耳绳可调节的新型口罩,以解决现有口罩中存在的挂耳绳的长短不易调节的问题。
而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口罩,包括口罩过滤本体及两根挂耳绳,口罩过滤本体具有四个角部,挂耳绳上设置用调节于挂耳绳长度的可调组件,可调组件包括第一柱体及第二柱体,第一柱体的外圆周面上具有轴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通孔,第二柱体的外圆周面上具有轴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通孔,两第二通孔的间距等于两第一通孔的间距,第二柱体的其中一端面具有柱形插槽,第一柱体插入柱形插槽内,第一柱体的插接端与柱形插槽的槽底之间固设有弹簧,第一柱体的与其插接端相对的一端的圆周面上设置限位凸起,挂耳绳的一端穿过上部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另一端穿过下部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挂耳绳的两端分别与口罩过滤本体的同侧的两角部相连接。
其中,口罩过滤本体的四角部与挂耳绳之间还设置可拆卸组件,可拆卸组件包括片状的第一连接件及片状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上设置第一通口、其上端面上设置L形卡接部,L形卡接部包括端部对接并相互垂直的第一延伸板及第二延伸板,第一延伸板垂直于第一连接件的上端面的其中一侧的边缘处,第二延伸板的自由端朝向第一通口,第一通口与挂耳绳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在长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矩形的第二通口及第三通口,第二通口的、朝向第三通口的内侧面上向内延伸一片状的舌部,舌部与对侧内侧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延伸板的厚度,第三通口与口罩过滤本体的一角部连接,第二通口与L形卡接部卡接。
其中,口罩过滤本体从外到内依次包括标识层、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及保洁层,标识层及保洁层均为无纺布层,第一过滤层为聚四氯乙烯纤维层,第二过滤层为椰壳活性炭纤维层。
其中,保洁层的朝向使用者的一面还喷涂植物精油层。
其中,标识层及保洁层的厚度均为为0.1~0.2mm。
其中,第一过滤层的厚度为0.15~0.25mm。
其中,第二过滤层厚度为0.2~0.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椰国活性炭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南椰国活性炭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927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