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墨铸铁管退火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89853.7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84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强大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8 | 分类号: | C21D9/08;C21D1/26;C21D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杨柳 |
地址: | 8300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墨铸铁 退火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墨铸铁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球墨铸铁管退火设备,包括退火炉壳体和输送辊,第一支撑柱、退火炉壳体和第三支撑柱依次水平排列,三者的下方固定有直线滑轨,第一支撑柱的上端轴承连接有第一从动轴,第二支撑柱的上端轴承连接有第二从动轴,电机驱动第一从动轴转动。本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退火铁管需均匀加热和润滑油易烤干的矛盾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墨铸铁技术领域,具体是球墨铸铁管退火设备。
背景技术
球墨铸铁管铸铁管的一种,其有铁的本质、钢的性能。球墨铸铁管在生产中需要进行退火,退火以后的球墨铸铁管,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加少量珠光体,机械性能良好。
现有的退火炉其炉底大多都安装有多根排列设置的炉底辊作为输送机构,将球墨铸铁管放在炉底辊上运入退火炉内再运出,但是在移动过程中,球墨铸铁管的下端始终与炉底辊贴合,致使受热不均匀,影响退火效果。
为了使球墨铸铁管与炉底辊脱离接触,不影响均匀受热效果,申请公布号CN108893590A的申请文件公开了球墨铸铁管退火炉炉底结构,包括炉底壳体,所述炉底壳体内设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由多个炉底辊组成,位于中部的两对炉底辊之间设有三个装置板,三个所述装置板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炉底壳体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装置板的侧壁设有装置口,所述装置板内设有驱动机构以及转动机构,所述炉底壳体的一侧设有条形腔,所述条形腔内设有与连接杆相连的升降机构。
但是,该方案中的驱动机构和转动机构均在退火炉壳体内的。在退火作业时,退火炉壳体内的热量易烤干转动部件之间的润滑油,造成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球墨铸铁管退火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退火铁管需均匀加热和润滑油易烤干的矛盾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
球墨铸铁管退火设备,包括退火炉壳体和输送辊,所述输送辊转动连接在退火炉壳体内,还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直线滑轨,所述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退火炉壳体和第三支撑柱依次水平排列,所述直线滑轨位于第三支撑柱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撑柱的底端与直线滑轨滑动连接,所述退火炉壳体靠近第三支撑柱的一侧固定有牵引丝杆,所述牵引丝杆贯穿第三支撑柱本体,且和第三支撑杆间隙配合,所述牵引丝杆的自由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的上端均轴承连接有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三支撑柱的上端轴承连接有第二从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两者共轴线,且两者的自由端均伸入退火炉壳体内,且两者的自由端固定有圆板,所述圆板位于退火炉壳体内,所述第一从动轴位于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之间的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退火炉壳体外侧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有益效果:
当需要对铁管进行退火处理时,铁管经输送辊进入退火炉壳体,将第一从动轴、铁管和第二从动轴依次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旋转螺母,使螺母向靠近退火炉壳体方向移动,在螺母旋转移动的过程中,螺母挤压第三支撑柱沿着直线滑轨向靠近退火炉壳体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三支撑柱带动第二从动轴向第一从动轴靠近,直至第一从动轴自由端的圆板和第二从动轴自由端的圆板分别与铁管紧密相抵。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两者为第一从动轴同时提供支持力,保证了第一从动轴水平转动,进而保证第一齿轮不偏心转动,保证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两者稳定啮合。
同时启动电机和退火炉内的加热装置,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依次相抵的第一从动轴、铁管和第二从动轴转动。通过旋转退火炉壳体内的铁管,使铁管受热均匀,经上述过程,铁管就不会产生热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强大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新疆强大凯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898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天窗卷阳帘机构及其引导装置
- 下一篇:车辆摄像装置及车辆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