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断脐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88874.7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0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梨;李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125 | 分类号: | A61B17/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3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脐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断脐带装置,包括盖体和座体,所述盖体的后端和座体的后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盖体的内侧面中部固定有上刀体,所述座体内布设有可沿座体内侧面伸出的下刀体;所述盖体的内侧面具有两个对称布设在上刀体两侧的上安装工位,所述座体的内侧面具有两个对称布设在长条槽两侧的下安装工位;所述盖体与座体扣合时,一个所述上安装工位与其下方的下安装工位共同构成脐带夹的卡装空间,所述脐带夹的上夹体可卡装在上安装工位中,所述脐带夹的下夹体可卡装在下安装工位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切断脐带前,预先对脐带的切断后的两个切口同时使用脐带夹夹紧,并能够紧随夹紧后,切断操作,缩短了断脐手术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断脐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新生儿断脐技术,需要在胎儿出生后进行两步断脐操作。1次断脐,胎儿出生后,使用手术医疗器械---两把中号血管钳、一把剪刀,进行初次断脐,目的是使胎盘与胎儿分离。方法:用两把血管钳分别夹在脐带两端,近胎盘端与近新生儿端,后确认两把血管钳完全加紧,再使用手术剪刀,从两把血管钳中间,剪断脐带。2次断脐,转交专人护理,助产士使用脐带夹,在距离新生儿腹部2cm处夹紧脐带,确认脐带夹扣紧后,剪去脐带剩余部分。
现临床广泛使用的脐带夹,只能作用于第二步的脐带剪断工作。无法在手术过程中直接剪断胎盘和脐带。使用医疗器械操作繁复,手术中需频繁使用手术剪刀,血管钳等锐器进行操作。由于胎儿出生后,存在很多生理性条件反射,比如:拥抱反射,抓握反射等,可能引起各类偶发情况发生:如抓握医疗器械、延误断脐时间、阻挡手术操作者视线等,导致误伤新生儿等不良事件。在紧张的手术过程中,断脐过程复杂忙乱,延长了手术时间,不利于危重新生儿抢救,更增加了脐带感染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断脐带装置,能够在切断脐带前,预先对脐带的切断后的两个切口同时使用脐带夹夹紧,并能够紧随夹紧后,进行切断操作,缩短了断脐手术时间,降低了感染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脐带装置,包括盖体和座体,所述盖体的后端和座体的后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盖体与座体扣合时,盖体的内侧面正对座体的内侧面;
所述盖体的内侧面中部固定有上刀体,所述上刀体沿垂直于铰接轴的方向布设;
所述座体内布设有可沿座体内侧面伸出的与上刀体配合切割的下刀体;所述下刀体沿垂直于铰接轴的方向布设;所述座体的中部开设有长条槽,所述座体的底部开设有连通长条槽内部的刀柄安装孔,所述长条槽内部布设有可沿长条槽上下移动的下刀座,所述下刀体安装在下刀座的上表面;所述下刀座的底面安装有刀柄,所述刀柄安装在刀柄安装孔内;
所述盖体与座体扣合时,所述上刀体朝向长条槽上部开口;
所述盖体的内侧面具有两个对称布设在上刀体两侧的上安装工位,所述座体的内侧面具有两个对称布设在长条槽两侧的下安装工位;所述盖体与座体扣合时,一个所述上安装工位与其下方的下安装工位共同构成脐带夹的卡装空间,所述脐带夹的上夹体可卡装在上安装工位中,所述脐带夹的下夹体可卡装在下安装工位中。
上述一种断脐带装置,所述上安装工位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上长条块、布设在两个上长条块之间空间前侧的上限位块、以及布设在两个上长条块之间空间后侧的上容置腔;所述上长条块与上刀体平行;
所述下安装工位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下长条块、布设在两个下长条块之间空间前侧的下限位块、以及布设在两个下长条块之间空间后侧的下容置腔;所述下长条块与下刀体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未经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888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收过滤器液位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射钉枪的储能减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