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76583.6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30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何元元;计克云;姜绪宏;吴浩;吴本荣;张少东;刘美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损耗 微波 同轴电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绝缘层、外导体圈及聚氯乙烯护套,内导体芯由线芯和第一铜箔带组成,绝缘层由第一硬泡沫带、热塑性弹性体套管及第二硬泡沫带组成,外导体圈由第二铜箔带、铜网屏蔽层及第三铜箔带组成。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铜箔带作为导电的线芯的导体屏蔽层,用于消除导体表面的衰减;绝缘层具有空气含量大、密度小、柔软易弯曲的特性,大幅降低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外导体圈为形成双夹层的屏蔽结构,进一步降低信号发散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并提高对外界环境信号的屏蔽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轴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微波同轴电缆在在雷达、通信、计算机、精密仪器仪表及医疗测试等领域有及其广泛的应用,是无线电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元件。
近年来随着对同轴电缆内导体及外导体的信号衰减测试越来越准确,人们对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要求微波同轴电缆在微波信号传输过程中具备可靠性、高带宽及高隔离度等基本特性,还要求其具备高频损耗低、相位稳定、轻质柔软等新的特性,给电缆开发人员提供了较大难题。
超高性能要求的微波同轴电缆,则需要开发新型的电缆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低损耗稳相微波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芯、设置在内导体芯外的绝缘层、设置在绝缘层外的外导体圈以及挤包在外导体圈的聚氯乙烯护套,内导体芯由多股镀锡铜导线沿同轴绞合而成的线芯以及绕包在线芯外的第一铜箔带组成,第一铜箔带由双面镀银铜箔带缠绕一层而成;
绝缘层由缠绕在第一铜箔带外的第一硬泡沫带、套接在第一硬泡沫带外的热塑性弹性体套管以及缠绕在热塑性弹性体套管外的第二硬泡沫带组成;
外导体圈由绕包在第二硬泡沫带外的第二铜箔带、套接在第二铜箔带外的铜网屏蔽层以及绕包在铜网屏蔽层外的第三铜箔带组成,第二铜箔带与第二硬泡沫带的螺旋方向相反。
优选地,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均是由双面镀银铜箔带多层缠绕而成的,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分别具有4-5层铜箔带;第一铜箔带、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的双面镀银铜箔带的缠绕重叠率具体为30-50%,双面镀银铜箔带的厚度为0.15-0.2mm,其双面的镀银层厚度为10-30μm,采用双面镀银铜箔带重叠绕包的方式形成较致密的导体屏蔽,且厚度较薄。
第一铜箔带作为线芯的内屏蔽层,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线芯在传输微波信号时的表面信号衰减,事实上同轴电缆的信号衰减最强的就是在缆芯内导体的表面,采用镀银铜箔,一方面提高表面导电性,降低衰减,另一方面形成三层不同导电性的介电层,有效防止信号波发散传播。
优选地,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分别由厚度为5-8mm、宽度为10-12mm的多孔聚氨酯泡沫条沿螺旋方向绕包而成,并形成宽度为10-12mm、横截面为矩形结构的螺旋槽。实际制备时,采用发泡聚氨酯泡沫挤出,使缆芯螺旋进动,待热固化后,即形成较硬质的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采用带螺旋槽的第一硬泡沫带和第二硬泡沫带,提高绝缘层的空气含量,且由于密度小且含有大量空气介质,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均大幅较小。
优选地,热塑性弹性体套管的厚度为40-50mm,起绝缘和隔绝内外导体的作用,同时具有较佳的柔软性,便于电缆的弯曲。
优选地,铜网屏蔽层是由直径为8mm的铜线编织而成的单层网状结构,铜网屏蔽层的编织密度为30-50%,铜网屏蔽层作为第二铜箔带和第三铜箔带的骨架支撑结构,其内含有大量空气,也是为了在基本不影响电缆弯曲的情况下,降低信号发散的电介常数和耗散因子,形成双夹层的屏蔽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765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气相二氧化硅生产原料混合调节装置
- 下一篇:快速液压夹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