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厂内冷水碱性化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2438559.3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339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何艳红;文霞;王鑫;王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C02F1/6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安曼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厂 冷水 碱性 调节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厂内冷水碱性化调节系统,包括泵(2)、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氢型/氢氧型混床(4);所述泵(2)与并联连接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连接,在所述泵(2)与并联连接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通过两台树脂床的内冷水流量。本系统的两台床采用并联模式实现净化能力备用,待更换树脂操作时,满足回路净化没有空白期的要求,同时一旦发生回路水质异常污染,可以采用混床实现快速高效净化的目的。本系统不需要额外添加加药设备,简化了系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内冷水系统,特别是涉及内冷水的碱性化调节领域。
背景技术
发电厂内冷水系统的水质和发电机的绝缘性能与铜线棒的腐蚀速率密切相关,水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机组的运行安全。国家标准中针对内冷水品质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pH值、电导率和含铜量,GB/T 1039-2016发电机内冷水处理导则中规定定子冷却水pH值为8.0~9.0,电导率≤2.0μs/cm(25℃),铜离子含量≤20μg/L。
行业内典型的内冷水处理方案为三种:
1.直接采用氢型/氢氧型混床净化内冷水,由于氢型/氢氧型混床交换机理是将杂质阳离子交换变成氢离子,将杂质阴离子交换变为氢氧根离子,出水为纯水典型出水水质为pH范围6.5~7.5,电导率小于0.1μs/cm(25℃),这种控制方式可以维持内冷水中极低的杂质离子含量,但不能维持pH值大于8,对铜线棒腐蚀不利;
2.采用混床净化和直接加碱性溶液的方式调节内冷水回路水质指标,该方式虽然能调节回路pH值,但由于需要额外加碱,具有给回路带入其他杂质的风险,另外还需要配套加碱装置,一旦出现加碱程序问题,还有给系统带入大量氢氧化钠的风险;
3.采用钠床和阴床并联运行的模式,通过调节两台床的阀门开度调节回路电导率和pH值,该方案能调节回路水质至目标值,也不需要额外添加加药装置,但如果需要更换树脂,床体需要停运,存在净化空白期,或者当回路水质出现异常,不具备快速净化回路水质的能力,不利于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综合行业内内冷水净化和水质调节方案,如何实现既能有效净化回路水质、调节回路水化学参数至目标值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简化系统、提供手段保障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本专利的重点目标。
发明内容
发明一种用于电厂内冷水碱性化调节系统,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传统的单独混床净化导致回路水质不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不利于铜线棒腐蚀的问题;解决通过加药调节回路水质导致的系统过于复杂,存在污染风险的问题;解决钠床和阴床并联导致系统净化存在空白期,以及对回路水不具备快速净化能力的潜在问题。
本系统包括泵(2)、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氢型/氢氧型混床(4);所述泵(2)与并联连接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连接,在所述泵(2)与并联连接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和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之间设置有阀门调节通过两台树脂床的内冷水流量。
优选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的净化流量为5~50BV/h,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的净化流量为5~120BV/h。
优选的,所述钠型树脂与氢氧型树脂双层床或串联床(3)的钠型树脂层高在300~1500mm,氢氧型树脂层高在300~1500mm。
优选的,所述氢型/氢氧型混床(4)的树脂层高在500~2000mm。
优选的,在所述泵(2)后连接电导率表和pH计,通过所述电导率表和所述pH计的数据调节阀门的开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438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