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62634.2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59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宏;谢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三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处理 新型 水池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包括废水池本体和电机,所述废水池本体的两侧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废水池本体的两侧顶端插设有传动轴,且传动轴在远离废水池本体中心位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装设有第二螺纹阀门,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杆。本实用新型设置静置隔板,最后将处理过的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出,通过电机能够使得传动轴进行转动,通过传动轴的转动能够带动传动带进行转动,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表面的漂浮物从而增加废水的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也迅猛增加,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节能环保观念的倡导,废水处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现有的水处理废水池基本上使采用直接过滤的方式将废水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因废水中的大颗粒沉淀物过多,导致过滤装置用不了一段时间后,大颗粒的沉淀物就会将过滤装置给堵塞,导致过滤效率变低,并且废水的表面可能会有一些漂浮物,这些漂浮物不进行处理也会对废水处理造成一些影响,因此亟需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大颗粒沉淀物易将过滤装置堵塞和漂浮物不易处理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包括废水池本体和电机,所述废水池本体的两侧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废水池本体的两侧顶端插设有传动轴,且传动轴在远离废水池本体中心位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传动轴在靠近废水池本体中心位置的一次固定连接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废水池本体的两侧内壁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且第一固定杆在靠近废水池本体中心位置的一侧装设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四锥形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表面装设有传动带,且传动带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刮板,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顶端装设有污垢槽,所述污垢槽的两侧装设有第二固定杆,且第二固定杆的顶端装设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内部装设有静置隔板,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内部装设有过滤隔板,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左侧装设有进水管道,所述静置隔板的左侧插设有出水管道,且出水管道的内部装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左侧装设有第一螺纹阀门,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杆,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底端右侧插设有排水管道,且排水管道的内部装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装设有第二螺纹阀门,所述废水池本体的右侧底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左侧与第二锥形齿轮的底端相啮合,且第一锥形齿轮的右侧与第二锥形齿轮的底端组成转动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三锥形齿轮的背面与第四锥形齿轮的右侧相啮合,且第三锥形齿轮的背面与第四锥形齿轮的右侧组成转动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污垢槽的两侧开设有滑道,且污垢槽的两侧与第二固定杆靠近废水池本体中心位置的一侧组成滑动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刮板为L形结构,且刮板设置有八组。
优选的,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内部开设有螺纹,且第四固定杆的内部与第二螺纹阀门的表面组成螺旋转动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水处理用新型废水池结构设置有静置隔板,最后将处理过的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出,通过电机能够使得传动轴进行转动,通过传动轴的转动能够带动传动带进行转动,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表面的漂浮物从而增加废水的处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三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三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62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