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插入、延时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59050.X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50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仲崇峰;杨帅;胡劲松;焦平;付腾飞;王晨晨;朱迅;汤辉;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博微联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22 | 分类号: | F15B15/22;F15B15/2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杜丹丹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插入 延时 分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快速插入、延时分离装置,包括壳体、活塞杆、套筒、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活塞杆头部与壳体头部形成密封端,活塞杆尾部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与壳体尾部和头部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内分别设有轴向变形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有与活塞杆同轴的套筒,所述套筒与活塞杆、腔体之间均具有径向间隙,套筒端部能够与限位部抵接密封或分离;活塞杆沿轴向运动时,阻尼液能够在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流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达到快速压缩、慢速伸长,可以减少压缩时间,同时又能达到延时执行的效果,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技术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执行机构,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快速插入、延时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延时触器发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行业,是一种延时执行元器件。电子延时触发器虽然成熟且应用广泛,但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必须有电源系统和电动执行机构的配合才能实现一套完整的执行装置,而现实工况中存在不能提供电源和电动执行机构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申请号:201120453349.2,公开了一种小型低功耗电子延时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封装金属外壳,在封装金属壳内置有电源处理电路与可编程分频定时电路连接,可编程分频定时电路与输出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电源处理电路包括电阻(R3)与并联的电容(C2)和稳压管(Dl)串联,电阻(R3)与电源(VCC)的一端连接,并联的电容(C2)和稳压管(Dl)一端接地。由此可见,即便是小型、低功耗的电子延时器仍需要电阻、电容等一系列的电器元件,成本颇高、且受限于电源,无电源支撑将无法工作。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现有的电子延时设备依赖与电源、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快速插入、延时分离装置,包括沿轴向开设腔体的壳体、与腔体沿轴向活动配合且头部延伸于壳体外部的活塞杆、与活塞杆同轴的套筒;套筒置于壳体内,活塞杆头部与壳体头部形成密封端,活塞杆尾部设置有被限制在套筒端部的限位部,套筒端部能够与限位部抵接密封或分离,所述套筒内壁与活塞杆具有径向间隙,所述套筒外壁与壳体内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限位部与壳体尾部形成第一容置腔,套筒与壳体头部形成第二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内分别设置有能够沿活塞杆轴向变形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活塞杆沿轴向运动时,阻尼液能够在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之间流动;
还包括弹性垫,所述弹性垫安装在壳体的内壁上,并处于活塞杆尾部。
本实用新型中活塞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快速压入后,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的瞬时压差(第一容置腔大于第二容置腔)以及阻尼液的阻力使得活塞杆的限位部与套筒分离,形成空隙,该过程同时压缩第一弹性件,阻尼液由空隙以及套筒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从第一容置腔流入第二容置腔,阻尼液流动快,即活塞杆压入速度快;活塞杆压入到位后保持时,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推动套筒左移与活塞杆限位部贴合,空隙消失,仅剩下套筒与壳体内壁之间间隙为通路;压入活塞杆外力撤销后,第一弹性件推动活塞杆伸出,在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的瞬时压差(第一容置腔小于第二容置腔)及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套筒与活塞杆始终保持贴合,阻尼液流动慢,即活塞杆退出速度慢,以此达到快速压缩、慢速伸长,可以减少压缩时间,同时又能达到延时执行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采用无源设计,动作过程由机械蓄能驱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技术可靠;可广泛应用于低成本的自动化行业。
优选的,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安装在套筒与壳体头部之间的活塞杆上。轴承起到对活塞杆的支撑,保证其精确轴向滑移;且通过设计,可以实现当活塞杆通过套筒抵接在轴承端部时,活塞杆伸出长度达最大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博微联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博微联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590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七寸彩屏下壳生产模具
- 下一篇:一种空调顶盖装置及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