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57396.6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1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徐伦;顾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云港市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2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权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99 | 代理人: | 何文豪 |
地址: | 22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脑室 外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内设有导丝,所述引流管管口为内螺纹口,所述导丝上设有与之固定的外螺纹头,外螺纹头上设有纵向的通气道;引流管的下方设有侧孔,引流管底部设有盲端,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和引导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引流管管口与导丝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可以通过旋转螺纹控制引流管的紧张度,保证引流管笔直,脑室引流管头端不会弯曲、偏移;和引流管相匹配的头皮引导组件能使引流管放置更远,引流管不易滑脱、变窄,皮下组织损伤更小,从而更能防止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脑室引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脑室外引流术是颅骨钻孔行脑室穿刺后或在开颅手术中,将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将脑脊液引出体外的一项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一般置管5-10天。
在具体手术过程中,使用常见的脑室引流装置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脑室引流管需要配合导丝使用,穿刺过程中,由于引流管盲端设计不合理、导丝和引流管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等因素,导丝容易在引流管中滑动,造成引流管头部歪斜变形,不利于准确的脑室穿刺,同时容易造成穿刺道出血。
其次,脑室穿刺成功后,为了预防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引流管需要从切口旁引出。目前的常用做法是于距离手术切口边缘约2cm处,切开头皮长约1.5cm,于切口处缝合2针(一针是用于固定引流管,另一针是用于拔除引流管后关闭切口),使用血管钳撑开皮下组织后钳夹、牵拉出引流管,而后固定引流管。此操作出血较多,多需要电凝手术切口,造成切口不易愈合。同时容易造成皮下出血及硬脑膜悬吊线松动,亦增加脑脊液漏风险。目前临床上亦有使用引流管引导装置,但其多为单角度,不能配合头部特殊弧形结构,造成穿刺距离短;引导装置的前端为三棱头,对穿刺道周围组织损伤大,同时由于穿刺道出口为三棱形,引流管不易和头皮贴合严密,容易出现脑脊液漏,同时增加了后期缝合穿刺道出口的难度;临床经验证实,使用此引流管引导装置不容易为引流管预留合理的缝合线(三棱针对线容易进行切割或者缝线预留位置不佳),造成引流管固定困难,拔引流管后多需要二次缝合头皮,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引流管套在引导装置后,即使使用丝线结扎固定,在牵引引流管时亦非常容易滑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脑室引流管存在上述技术缺陷,提出一种保证引流管头端不弯曲变形、引流管笔直、便于引流管从切口旁引出的的脑室外引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脑室引流组件、头皮引导组件,所述脑室引流组件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内设有导丝,所述引流管管口为内螺纹口,所述导丝上设有外螺纹头;引流管的下方设有侧孔,引流管底部设有盲端,盲端为实心结构,盲端上方呈到倒圆锥形凹陷;头皮引导组件包括引导头和引导杆。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的内螺纹口上开设纵向通气道。
优选地,所述引导头和引导杆均为弧形状,穿刺头的前端为圆锥刺头,引导头和引导杆通过螺纹连接,引导杆的内螺纹口处设有缺口,用于预留缝线。
优选地,引流管上还设有固定翼。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采用透明材料,引流管的内螺纹口能与引导杆的外螺纹接头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引流管的内部长度略长于导丝头端至外螺纹头近端的长度。
优选地,侧孔在引流管上分布的长度为1.5厘米。
通过上述技术特征,从而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云港市中医院,未经连云港市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573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车制动装置
- 下一篇:复合式多排桩基坑支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