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热型仪表电缆整体式绝缘挤出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345280.0 | 申请日: | 201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81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锋;王卫星;孙建宇;张锐;闫俊桥;周瑞;刘永青;蔡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3/14 | 分类号: | H01B13/14;H01B13/34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朱林 |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热 仪表 电缆 整体 绝缘 挤出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预热型仪表电缆整体式绝缘挤出模具,包括模芯和模套,模芯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标识带孔,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标识带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标识带孔贯穿模芯的模口与尾端;所述模套表面具有注条沟槽,模套的模套孔为椭圆形,在椭圆孔的中部,椭圆孔的两侧均具有凸出部;本实用新型的模芯自带预热装置和稳线通道,稳定导体位置,防止跳线偏心,两芯导体直接挤出整体式绝缘,避免使用单独模具重复挤出,不用经过绝缘线芯对绞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模套上设有注条凹槽,可以在绝缘线芯上产生间色条进行标识,模具中心留有标示带放置孔,线对数较多时无需进行油墨喷印标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热型仪表电缆整体式绝缘挤出模具,用于对绞线的生产。
背景技术
仪表电缆生产绝缘时,常存在以下问题:导体需要使用单独的预热装置进行预热,否则会出现绝缘材料包覆不紧密、机械物理性能不合格等情况;绝缘线芯需使用单独的挤出模具进行生产,线芯颜色较多时需要进行频繁更换材料及喷印信息,大大增加了原材料及人工的投入;绝缘线芯生产完成后需要进行对绞,然后形成一个线组单元,对绞的绞入率也增加了线缆本身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热型仪表电缆整体式绝缘挤出模具,该模具避免使用单独模具重复挤出,不用经过绝缘线芯对绞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预热型仪表电缆整体式绝缘挤出模具,包括模芯和模套,所述模芯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具有标识带孔,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标识带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标识带孔贯穿模芯的模口与尾端;所述模套表面具有注条沟槽,所述模套的模套孔为椭圆形,在所述模套孔的中部,模套孔的两侧均具有凸出部,凸出部的结构设计使得线芯之间(即整体式绝缘结构中部)的绝缘变窄,易于撕裂。
所述模芯尾端具有安装螺纹,通过螺纹模芯安装在机头上。
所述模芯的模口为椭圆形,模芯的模口与模套孔对应。
模芯模口到尾端进线口设有两个对称平行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主要作用:对通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导体有预热功能,正常生产时随着模具的加热,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温度也随之上升并接近机头温度,导体穿过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时会被短时加热。绝缘线芯在冷却过程中,绝缘和导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两者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即冷却时绝缘收缩快,导体收缩慢,因此绝缘收缩受到限制,从而造成了纵向应力和应变。同时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希望绝缘外层较快冷却,而此时绝缘内层尚未完全冷却,从而在绝缘上产生了径向拉应力。导体经过加热后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会使导体先期预胀,可以降低绝缘和导体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值。在绝缘冷却收缩时,由于大大减小了导体与绝缘内层温度差,部分绝缘与导体同步收缩,从而消除了绝缘的内应力,使绝缘和导体结合紧密,不易产生导体松脱和相对滑移现象,保证了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而且加长的承线通道对小外径导体有稳定位置的作用,不会产生跳线或者偏移的情况。
两芯导体挤出时使用同一颜色的塑料,避免颜色换料造成浪费,模套上设有注条凹槽,辅机挤出其他颜色在绝缘线芯上产生间色条进行标识,无需进行油墨喷码标记。模芯预留数字标示带位置(标识带孔),线组较多时可以方便标记。
两芯导体同时平行进入挤出模具,挤出整体式绝缘,避免使用单独模具重复挤出,不用经过绝缘线芯对绞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模芯自带预热装置和稳线通道,避免绝缘材料机械物理性能不合格,稳定导体位置,防止跳线偏心。两芯导体直接挤出整体式绝缘,避免使用单独模具重复挤出,不用经过绝缘线芯对绞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模套上设有注条凹槽,可以在绝缘线芯上产生间色条进行标识,无需频繁换色。模具中心留有标示带放置孔(即标识带孔),线对数较多时无需进行油墨喷印标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452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通信自动化升降装置
- 下一篇:一种开采用衣物灰尘清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