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45221.3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64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丘科院 | 申请(专利权)人: | 翁源县龙兴兰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3/04 | 分类号: | B62B3/04;B62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宇 |
地址: | 512600 广东省韶***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兰花 转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包括轮子、矩形支撑板、电机框、电机、轴杆、硅胶兰花框、气囊、导气管、传送带、充气泵、充气泵框、螺栓、固定块、导管、轴承、排气口和兰花放置槽。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便于取放结构,将兰花放置槽向矩形支撑板的中心处传送,更好的达到便于取放的效果,避免了较远的兰花放置槽放置不便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兰花的转运效率,增强了实用性,通过防倒置结构,使兰花承载物稳固的位于兰花放置槽内,防止了兰花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晃动倒置的情况,对兰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了兰花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运装置,具体是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属于兰花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兰花: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在兰花的转运过程中,一般的转运装置,转运效率低,不便于兰花的放置,且由于在兰花的种植基地地面不平整,在兰花移动的过程中,易产生晃动倒置,对兰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兰花的转运装置,包括矩形支撑板、便于取放结构和防倒置结构,两个所述矩形支撑板分别位于两个传送带的两侧,且所述矩形支撑板的底端安装有轮子;
所述便于取放结构包括电机框、电机、轴杆、硅胶兰花框和传送带,所述硅胶兰花框上等距开设有若干个兰花放置槽,且所述硅胶兰花框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通过螺栓与传送带的环形面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的两端均安装有轴杆,所述轴杆的两端均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镶嵌在矩形支撑板的内侧壁上,且所述轴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位于电机框内;
所述防倒置结构包括气囊、导气管、充气泵、导管和排气口,若干个所述兰花放置槽内均安装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底端安装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充气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充气泵位于充气泵框内,所述充气泵框位于硅胶兰花框的一侧,所述硅胶兰花框的另一侧的气囊的底端一侧安装有排气口。
优选的,两个所述矩形支撑板的底端均等距安装有三个轮子。
优选的,所述两个气囊之间通过导气管连接,且所述导气管贯穿硅胶兰花框底端的内侧壁。
优选的,所述充气泵框的一侧与硅胶兰花框的一侧壁连接,且所述充气泵框内设置有防水涂层。
优选的,所述电机框的一端与矩形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框内设置有防水涂层。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内侧壁与轴杆的环形面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兰花的转运装置设计合理,通过便于取放结构,将兰花放置槽向矩形支撑板的中心处传送,更好的达到便于取放的效果,避免了较远的兰花放置槽放置不便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兰花的转运效率,增强了实用性。
2、该种兰花的转运装置设计合理,通过防倒置结构,使兰花承载物稳固的位于兰花放置槽内,防止了兰花在转运的过程中发生晃动倒置的情况,对兰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了兰花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翁源县龙兴兰业有限公司,未经翁源县龙兴兰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452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脱硫热能余热利用方式
- 下一篇:重力水力粒度分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