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针刺测试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333865.0 | 申请日: | 2019-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905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崔义;方彦彦;邢朝建;丁海洋;史冬;沈雪玲;唐玲;云凤玲;张杭;暴新建;张潇华;闫坤;高哲峰;张莹;张明;张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分类号: | G01R1/02;G01R1/04;G01R31/38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谭云 |
| 地址: | 101407 北京市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针刺 测试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安全测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针刺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发热夹板、第二发热夹板和发热刺针;第一发热夹板、第二发热夹板平行相对呈间隔设置,并通过锁紧结构连接为一体;第一发热夹板、第二发热夹板上各设有呈相对布置的贯穿孔,发热刺针可插装于贯穿孔中;本实用新型在敞开的环境下对预检测的锂离子电池进行高温针刺试验时,可确保预检测的锂离子电池及相应的发热刺针的温度,从而确保了高温针刺测试的效果,并保证了针刺试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大大节约了设备投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安全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针刺测试组件。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状况与许多因素相关,如材料体系、设计水平、生产控制和电池使用情况等。内部短路对电池的危害较大,一般通过针刺测试来模拟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时的安全状况。针刺测试被认为是最为严苛的一种安全测试,它是将一枚钢针以一定的速度刺穿电池。在进行针刺测试时,电池发生内部短路,电池因各自安全特性的差异,针刺后的表现有所不同,有的在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的热,甚至引发电池的起火和爆炸,有的电池仅产生发热,但并无起火冒烟等严重现象。通过针刺测试中的温度观测和现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快捷评价电池体系的安全性能。
目前,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针刺测试及过程仿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温针刺试验成为很多企业要求通过的项目。
现有的对锂离子电池的高温针刺试验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高温针刺机内进行,将锂离子电池置于高温针刺机的环境箱内,并加热到目标温度后,进行针刺测试,这种针刺测试方式的弊端是,由于测试环境是封闭的,随着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的提升,针刺试验测试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第二种是将锂离子电池预先加热到目标温度,然后,将锂离子电池转移至敞开的针刺机上,以进行针刺试验,这种针刺测试方式的安全性有保障,但其存在的弊端是,锂离子电池的测试温度无法保证,并且刺针的温度偏低,如此大大影响到针刺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达不到相应的试验效果。
由此可见,为了确保针刺测试的安全性,应在敞开的环境下进行高温针刺测试,而基于现有的高温针刺试验,当前难以确保敞开的环境下的锂离子电池和刺针的温度,从而难以确保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高温针刺测试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针刺测试组件,用于解决当前难以确保敞开环境下锂离子电池和刺针的温度,从而难以确保锂离子电池的高温针刺测试效果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针刺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发热夹板、第二发热夹板和发热刺针;所述第一发热夹板、所述第二发热夹板平行相对呈间隔设置,并通过锁紧结构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发热夹板、所述第二发热夹板上各设有呈相对布置的贯穿孔,所述发热刺针可插装于所述贯穿孔中。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夹板、所述第二发热夹板及所述发热刺针的发热温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发热夹板与所述第二发热夹板的结构相同,包括相连接的金属板体和第一发热组件;和/或,所述发热刺针包括相连接的钢质针体和第二发热组件。
其中,所述金属板体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安装所述第一发热组件,所述第一发热组件包括第一电加热丝或换热盘管,所述第一电加热丝的外侧壁上包覆有第一绝缘层。
其中,所述第二发热组件为第二电加热丝,所述第二电加热丝的外侧壁上包覆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电加热丝设置于所述钢质针体内的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二腔体内,或所述第二电加热丝缠绕在所述钢质针体的外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338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