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03839.3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97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韩洪艳;梁佐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洪艳 |
主分类号: | E04G21/08 | 分类号: | E04G2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程 用振捣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振捣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针对现有的振捣器不能对柔性振捣棒进行收纳,使得振捣器存储面积大,不便于运输和携带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开设有放置腔,放置腔的顶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转动柱,第一转动柱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蜗轮,放置腔的两侧内壁转动安装有蜗杆的两端,第一蜗轮与蜗杆啮合,放置腔的顶部内壁上转动安装有全螺纹螺柱,全螺纹螺柱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与蜗杆啮合,放置腔一侧内壁滑动安装有滑块,滑块与全螺纹螺柱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对振捣器的柔性振捣棒进行收纳,便于运输和携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捣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在浇筑后会存在大量的气泡和空隙,施工中如果不处理而直接硬化,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导致后期出现马蜂窝状结构或者开裂,一般是通过振捣棒或小型的振捣板与混凝土接触,利用振动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和空隙消除,使混凝土变得充分密实。
目前市场上的振捣器不能对柔性振捣棒进行收纳,使得振捣器存储面积大,不便于运输和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振捣器不能对柔性振捣棒进行收纳,使得振捣器存储面积大,不便于运输和携带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开设有放置腔,放置腔的顶部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转动柱,第一转动柱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蜗轮,放置腔的两侧内壁转动安装有蜗杆的两端,第一蜗轮与蜗杆啮合,放置腔的顶部内壁上转动安装有全螺纹螺柱,全螺纹螺柱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蜗轮,第二蜗轮与蜗杆啮合,放置腔一侧内壁滑动安装有滑块,滑块与全螺纹螺柱螺纹连接,滑块上固定安装有圆环,所述第一转动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振动电机,振动电机上固定安装有柔性振捣棒的一端,柔性振捣棒缠绕在振动电机外侧,柔性振捣棒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震动头,振动电机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转动柱,第二转动柱的底部转动安装在放置腔的底部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框架的一侧开设有与放置腔相连通的横孔,柔性振捣棒的一端贯穿圆环和横孔。
优选的,所述放置腔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的内圈与第二转动柱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全螺纹螺柱上开设有第一螺纹,滑块上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内开设有第二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配合。
优选的,所述放置腔的顶部与底部内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两个第二轴承的内圈分别与全螺纹螺柱两端的外侧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方案使用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一转动柱转动,第一转动柱带动振动电机转动,振动电机带动柔性振捣棒缠绕在振动电机上,与此同时,第一转动柱带动第一蜗轮转动,第一蜗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第二蜗轮转动,第二蜗轮带动全螺纹螺柱转动,全螺纹螺柱带动滑块上下移动,滑块带动圆环上下移动,圆环带动柔性振捣棒上下移动,使得柔性振捣棒均匀的缠绕在振动电机上。
本实用新型可对振捣器的柔性振捣棒进行收纳,便于运输和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的圆环与滑块的连接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振捣器的圆环与滑块的连接结构俯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洪艳,未经韩洪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038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防护棚
- 下一篇:一种用于辅助抓握物品的可穿戴仿生机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