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拆卸无人机防撞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289585.4 | 申请日: | 2019-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08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宏;甘旭升;吴亚荣;杨丽薇;赵顾颢;温祥西;韩宝华;王明华;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D45/06 | 分类号: | B64D4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 地址: | 71005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拆卸 无人机 撞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拆卸无人机防撞机构,包括无人机、支撑平台、支撑杆和立柱,所述无人机的下方设置所述支撑平台,所述无人机的每个驱动电机的下端均设置一根所述立柱,且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无人机的驱动电机下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无人机下端设置支撑平台,无人机降落着地时,由平台着地,且支撑杆为韧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从而能够降低无人机降落的撞击,起到缓冲作用,且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携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硬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无人机防撞机构。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固定翼飞机、无人垂直起降飞机、无人飞艇、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伞翼机等。现有技术中,民用航拍无人机在降落时,大多直接机身着地,从而对无人机有一定的撞击,从而对无人机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伤,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拆卸无人机防撞机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无人机、支撑平台、支撑杆和立柱,所述无人机的下方设置所述支撑平台,所述无人机的每个驱动电机的下端均设置一根所述立柱,且所述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无人机的驱动电机下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平台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平台为中间通孔的环形支撑平台。
作为改进,所述无人机的驱动电机支撑臂向外延伸设置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一端与所述无人机的驱动电机支撑臂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同时与防撞边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为具有韧性的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防撞边为双层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拆卸无人机防撞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无人机下端设置支撑平台,无人机降落着地时,由平台着地,且支撑杆为韧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从而能够降低无人机降落的撞击,起到缓冲作用,且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携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无人机、2-支撑平台、3-支撑杆、4-立柱、5-延长杆、6-防撞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无人机1、支撑平台2、支撑杆3和立柱4,所述无人机1的下方设置所述支撑平台2,所述无人机1的每个驱动电机的下端均设置一根所述立柱4,且所述立柱4的上端与所述无人机的驱动电机下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平台2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平台2为中间通孔的环形支撑平台。中将通孔的环形支撑平台能够使得无人机下端的探测仪器能够正常运行,若不具有下探测结构的无人机则不需要。
作为改进,所述无人机1的驱动电机支撑臂向外延伸设置有延长杆5,所述延长杆5的一端与所述无人机1的驱动电机支撑臂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延长杆5的另一端和所述支撑杆3的端部同时与防撞边6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89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