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通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282551.2 | 申请日: | 2019-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16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 发明(设计)人: | 黎昌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民族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3/28;F24F3/16;A61L9/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陈晓斌 |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通风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通风装置,属于建筑通风技术领域。本建筑通风装置包括壳体组件、过滤组件、通风组件、净化组件和除尘组件;壳体组件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一端为第一进气端,另一端为第一出气端,第二筒体的一端为第二进气端,另一端为第二出气端;通风组件包括第一抽风器和第二抽风器,第一抽风器固定连接在第一筒体内,第二抽风器固定连接在第二筒体内;过滤组件包括竹炭吸附网和活性炭过滤网;净化组件固定设在第二筒体内;除尘组件固定设在第一筒体内。本建筑通风装置能够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环境中,同时能够将环境中空气充入到室内,同时本通风装置能够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通风装置主要是用于对建筑进行通风,将建筑内的空气排到环境中,再将环境中新鲜的空气注入到建筑中。
然而,现有的建筑通风装置只能将建筑内空气排出到环境中,而缺少将自然风进入到通风管中的装置,而往往都是用其他的产风装置对建筑内进行送分,从而能量损耗相对较大,同时现有的通风装置缺少对空气的过滤和净化的功能,使空气流向室内时带有细菌和病毒,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建筑通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建筑通风装置,能够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环境中,同时能够将环境中空气充入到室内,完全建筑通风换气,同时本通风装置能够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使得进入到室内的空气干净清新。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建筑通风装置,包括壳体组件、过滤组件、通风组件、净化组件和除尘组件;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并列设置,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为第一进气端,另一端为第一出气端,所述第二筒体的一端为第二进气端,另一端为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一进气端与第二出气端位于同一侧;
所述通风组件包括第一抽风器和第二抽风器,所述第一抽风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抽风器的输入端朝向所述第一进气端,所述第二抽风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筒体内,所述第二抽风器的输入端朝向所述第二进气端;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竹炭吸附网和活性炭过滤网,所述竹炭吸附网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活性炭过滤网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筒体内;
所述净化组件固定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内;
所述除尘组件固定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能够分开将室内的空气排放到环境中,同时将环境空气充入到室内,实现通风换气的作用,不需要单独设置产气设备,通过设置的除尘组件,能够将室内空气中携带的灰尘处理,避免灰尘堆积在通风装置的内部;通过设置的净化组件,能够对经第二筒体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避免吹向室内的空气中含有细菌和病毒的问题,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通过设置的竹炭吸附网,对经第一筒体排放到环境中的空气进行吸附除尘,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设置的活性炭过滤网能够保持经第二筒体进入到室内的空气无灰尘,保持空气干净清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抽风器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扇叶,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在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第一电机的靠近所述第一进气端,所述第一扇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扇叶转动将空气经所述第一进气端抽入到第一筒体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一扇叶能够方便将室内空气抽入到第一筒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民族大学,未经贵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825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型导轨用滑块
- 下一篇:一种连接可靠的副把及使用该副把的自行车车把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