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2272195.6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271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芳 |
主分类号: | A61B90/10 | 分类号: | A61B90/10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琨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8 | 代理人: | 晏达峰 |
地址: | 252000 山东省聊城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颈部 pet ct mr 图像 融合 立体 定向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设备领域,涉及放射医疗,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包括呈长方体状的额部固定板以及倾斜向外设置在额部固定板两侧的翼板,所述翼板远离额部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耳侧板,所述翼板与耳侧板之间轴接,所述耳侧板远离翼板的一端设置有紧固带和紧固扣,所述紧固带和紧固扣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耳侧板上,所述耳侧板的底部设置有挂耳杆,所述挂耳杆靠近耳侧板的内侧设置,所述额部固定板以及耳侧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倾斜设置在额部固定板或耳侧板上,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定位棒,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设备领域,涉及放射医疗,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放射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基于不同成像原理的医学影像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医学影像学成像模式可分为解剖结构成像及功能代谢成像两大类。其中,CT、MR能反映人体的解剖结构信息,可以进行三维成像。CT扫描速率快、空间分辨率高且对刚体(骨、关节等)病灶成像清晰,但对软组织(血管、神经、前列腺、关节囊等)病灶的显像不如MR;MR具有较高的组织结构分辨率,无辐射且可进行多序列成像,但对骨组织成像效果较差。PET属于功能成像,可以反映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变化和活体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能发现早期癌变、成功的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同时给出恶性肿瘤的最大边界,属于功能成像,但其分辨率和信噪比较低,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PET、CT及MR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且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疾病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将PET、CT及MR图像进行融合,就可以将同层面、不同检查方法的直观图像进行对比,同时显示各自的影像结果,为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诊断依据,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多模态图像的配准融合趋于自动化、精确化。基于立体定位框架的外部特征法具有任何非侵入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图像配准精度,且定位简单,较准确,成像后可以全自动进行配准,对位参数易于计算,不需复杂的优化算法。此法作为一种主要的配准融合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
由于不同成像模式的图像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研究部位空间位置的变化、噪声影响不同、成像参数不同等,医学图像配准融合依然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PET/CT机、PET/MRI机价格昂贵,大多医院无此配置,虽可实现PET、CT、MRI检测,但仍无法做到精确定位扫描,从而得到同一层面的检测结果;即使得行到了同一层面的检测结果,两幅不同的图像进行简单的重叠对比,也不可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现有的图像融合方式并不能实现任意品牌、型号的PET、CT或MR机的图像配准融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人们根本PET、CT或MR机的显象特点,以在固定点加设显色液的方式,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一种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专利号:CN201520019396.4},上述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实现了图像的配准融合,但存在以下问题:1、ET、CT或MR机是三台机器,而不是一台,且现有大部分医院将机器都是放置在不同的房间内,现有的结构不方便患者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定向框架发生移动的问题,由此导致影响图像配准的准确性;2、定位棒的更换问题,现有的设备的定位棒采用槽卡的方式,在取定位棒的时候,需要用一定的力量,这就可能导致整个定位框架发生偏移,进而也可能影响图像配准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能够确保图像配准的准确性的用于头颈部PET、CT及MR图像融合的立体定向框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芳,未经张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721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虫蛀亚麻涤纶复合面料
- 下一篇:一种预拔管装置及翻转预拔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