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269317.6 | 申请日: | 2019-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67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辛柳军;黄海宇;王亮;徐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运摩托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19/00 | 分类号: | B62K19/00;B62M7/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孙凤英 |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电动摩托车 底盘 结构 | ||
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前叉机构以及尾叉机构,车架主体为左右双管式结构,包括中框架、头管、下框架、尾框架以及安装架,尾叉机构与车架主体之间设有向前并向上倾斜设置的避震弹簧,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尾叉机构以及车架主体铰接;安装架的前端焊接在头管上,安装架的后端与下框架的底部焊接,安装架的顶部前端设有电池安装区,安装架的顶部后端设有中置电机安装区,尾框架的顶部设有坐垫安装区,尾框架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安装区。车架主体采用左右双管式设计,整体强度高,采用中置电机形式,具有更大的空间安装功率更大的电动机,同样电动机的散热更好,动力性能强,能适应多种路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是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动摩托车底盘强度较低,且采用后轮轮毂电机驱动,不能满足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在动力性能、长途续航能力、复杂路况行驶等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且采用中置电机驱动后轮传动的模式,具有强度高、动力性能好以及续航能力强的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底盘结构,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车架主体、安装在车架主体前端的前叉机构以及安装在车架后端的尾叉机构,所述车架主体为左右双管式结构,包括中框架、焊接在中框架前端的头管、设在中框架后端向下并向后延伸的下框架、设在中框架后端向上并向后延伸的尾框架以及设在中框架下方的安装架,所述下框架的后端设有第一铰接座,所述尾叉机构的前端与所述第一铰接座铰接,所述尾叉机构与车架主体之间设有向前并向上倾斜设置的避震弹簧,所述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尾叉机构以及车架主体铰接;所述安装架的前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安装架的后端与下框架的底部焊接,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前端设有电池安装区,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后端设有中置电机安装区,所述尾框架的顶部设有坐垫安装区,所述尾框架的底部设有控制器安装区。
进一步的,所述前叉机构包括与头管旋转连接的前减震器、设在前减震器顶部的把手、设在前减震器底部的前叉组件,所述前减震器包括上下两间隔设置的连接件、设在两连接件之间的两间隔设置的减震管以及设在两减震管之间的方向轴,所述方向轴旋转安装在头管中,前叉组件包括两前叉管,两前叉管的顶部分别设在两减震管中,两前叉管的底部之间形成前轮安装区。
进一步的,所述中框架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前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下框架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二管体,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一体成型,位于同一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管,所述第一加强管的顶端焊接在第一管体的底部,所述第一加强管的底端焊接在第二管体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安装梁组以及设在安装梁组前端的连接梁组,所述安装梁组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L形梁,L形梁包括设在底部的第一安装梁以及设在第一安装梁前端顶部的第二安装梁,两第一安装梁后端与下框架的底部之间设有电机安装座,两第一安装梁通过电池安装座与下框架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梁与第二安装梁连接的一端顶部设有电池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梁的后侧面形成电池前挡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组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设在两第一连接管之间并靠近安装梁组一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焊接在头管上,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管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管与位于同侧的第一管体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管。
进一步的,所述尾叉机构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尾叉杆以及设在两尾叉杆之间的第三连接管,所述下框架的后端设有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座,所述尾叉杆的前端铰接在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铰接座上,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两尾叉杆的内侧,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有第二铰接座,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连接处之间设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设有第三铰接座,所述避震弹簧的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二铰接座以及第三铰接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运摩托车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大运摩托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2693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拉丝湿膜自动加湿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通道电池电机热管理系统





